今年四月本校副校長暨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教授、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所長蔡行瀚教授及研究生陳琬琳醫師,在世界醫學期刊排名第一名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國際空中醫療轉送專論之專業意見獲得刊登。
全文內容如下:
國際空中醫療轉送
「貴期刊於1月18日由Teichman等人發表關於國際空中醫療轉送之專論中提到感染症絕對不適合安排空中醫療轉送。事實上,經由嚴格的空中醫療轉送條件篩選感染症病患,即使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患,空中醫療轉送的效益仍然遠超過其風險。
亞洲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時,疑似感染病患皆以移動式負壓隔離艙成功轉送。移動式負壓隔離艙具有空氣過濾清淨機,設備輕巧耐用,醫護人員可經由隔離艙之工作窗口監測病患生命徵象並給予治療。迄今已使用此負壓隔離艙成功轉送四名活動性肺結核病患,平均飛行時間為八小時,執行轉送之醫療小組在轉送過程中及轉送後追蹤均無感染現象。需隔離之感染症病患的空中醫療轉送過程中及轉送後皆需要遵守嚴格的標準作業程序。」
期刊及原著作者回覆:
「我們贊同蔡行瀚等人的意見。隨著儀器設備的進步和治療準則的修訂,不適合空中醫療轉送的疾病逐漸減少。然而,國內空中醫療轉送使用之移動式負壓隔離艙,較不適合飛行時間四小時以上之國際空中醫療轉送,且此種負壓隔離艙似乎無法減輕運送可能導致疫情爆發感染症病患之顧慮。高度傳染性之疾病病患之轉送,需要考慮到醫療照護提供者的偏好和能力之外的其他因素。2003年SARS疫情大規模流行時,國際空中醫療轉送急速減少,政府禁止感染症病患入境,醫院拒絕收治疑似感染病患。諸如此類使飛機航次減少的“接觸隔離法”是當時標準作業規範之一,也使疫情大規模擴散得到控制。」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為世界排名第一位之醫學期刊,研究論文能獲得刊登極為不易,專業意見之刊登亦難能可貴。本校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前任所長邱文達教授及現任所長蔡行瀚教授,於八掌溪及七美村村長事件後,推動建立我國空中緊急醫療救護制度,連續五年獲得行政院衛生署、內政部消防署等政府大型研究計畫。
推動空中緊急醫療救護制度的背景,是我國有多處離島偏遠地區,因為海水阻隔或曾為戰地之影響,其醫療發展遠遠落後台灣本島;另外本島地區也有因中央山脈及地域阻隔,導致醫療資源及設備缺乏的情形。當上述離島偏遠地區遇到急重症傷病患無法診斷治療時,只有依賴空中緊急醫療轉診的方式。但空中緊急醫療轉診實施多年以來,仍無法解決每天隨時可能發生有關急重症的:1.轉診前之專業評估檢查,2.轉診中之航空醫療照護,3.轉診後之追蹤檢討研究。由於缺乏專業審核機制,每年空中醫療轉診之案件逐年增加,至2002年,全國離島偏遠地區之空中轉診經費已達2億元,其中還不包括空中警察隊及空軍海鷗部隊義務之支援。在緊急救護方面,我國在八掌溪事件發生前(2000年7月22日),尚無正式之空中緊急醫療救護報案窗口及指揮派遣制度。以往山難、海難及空中緊急醫療轉診之通報及救援均由警政單位及空中警察隊執行,或申請國軍搜救中心派遣直昇機支援。由於缺乏橫向協調及縱向整合機制,導致發生了引起國內社會及國際負面報導之八掌溪事件。至於衛生署所負責之離島偏遠地區,急重症傷病患空中緊急醫療轉診的問題,仍無有效之解決方案。
為解決上述困境,衛生署指示臺北醫學大學提報研究計畫,由邱文達教授及蔡行瀚教授負責研發可以迅速成功建立我國空中緊急醫療救護制度的方法,並推動完成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建立空中緊急救護標準作業程序。同時為避免發生誤判狀況造成延誤就醫及醫療法律事件,蔡行瀚教授應用最新通訊科技在全國離島偏遠地區建立十九處遠距醫療視訊系統,並由專科醫師全天候使用此項系統,解決離島偏遠地區急重症傷病患因醫療人力及設備缺乏,隨時需要空中緊急醫療轉送的困境,同時建立我國專科醫師立即協助重大災難救援機制,提供行政院國家搜救指揮中心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緊急醫療救護專業諮詢。其研究成果至2006年12月,已順利成功完成空中緊急救護及轉診一千零七十航次,且節省衛生署預算每年達一億四千萬元,飛行航次由全國每月43航次下降至21航次(下降率51%),亦未曾發生任何誤判(有209案件未核准轉送)及飛安事件。榮獲國家品質標章、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國家搜救有功人員獎等殊榮。其研究成果除在國內外醫學會議中進行演講外,並完成撰寫多篇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之研究論文,其實務經驗及建制成效均獲得國內外專家學者之重視及肯定。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這項制度之建立,不僅獲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之專利證書,而且在這一千多個案件中,包括成功緊急救援本校學生蔡長志登山突發高山症,以及王德群同學登山墜落山谷頭部外傷及骨折。
本次專業意見能被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接受發表,不僅代表傷害防治學研究所多年的研究心得,更代表臺北醫學大學在空中醫療救護專業學術方面的成就受到國際醫學專家學者的重視(文/傷害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