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教育部提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北醫為響應本計畫,提出以中風研究為目標的頂尖研究中心,獲得教育部兩年一億元的補助經費,成為教育部補助的五所大學頂尖研究中心之一。為展現這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北醫「中風研究中心」於10月16日(星期二)上午10:30,召開「北醫頂尖中風研究中心成果發表記者會」。
教育部所提出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共編列五年五百億特別預算,期望國內大學及研究中心具備亞洲及世界一流水準,邁向頂尖大學、研究中心之列。為展現這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北醫中風研究中心應教育部之邀請與海洋大學「水產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及中原大學「薄膜科技中心」,共同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
本校頂尖中風研究中心,由許重義校長擔任計畫主持人,藉此機會將展現這兩年來努力的成果,呈現在國人面前。自許校長2002年返台之後,就以其在華盛頓大學成立中風研究中心的經驗,積極推動本校中風研究中心的成立。北醫於2003年6月,在黃際鑫醫師的捐助下,成立「黃際鑫醫師中風研究中心」,在此基礎下,使北醫在流行病學、基礎及臨床皆深具卓越之成效。北醫在許重義校長的主導下,整合全校相關資源,藉由人才培育、卓越研究、全人醫療、以及資源整合等具體措施,組成涵蓋預防、臨床與基礎的中風研究團隊。在頂尖中風研究中心架構下,設立六大核心設施,包括分子影像、生物資訊、分子流行病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動物行為及斑馬魚等核心實驗室。透過研究組的六研究群:腦血管病變之機轉探討、中風型態之流行病學與基因研究、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相關之研究、中風治療藥物之研發、中風預防策略之研究、以及中風醫療管理之研究等。
北醫中風研究中心的研究重點,包括樣澱粉引發腦血管退化的分子機制,預防腦血管老化、減低中風之新藥物開發,以及台灣特有中風型態之基因流行病學研究。同時推行全國性中風病人流行病登錄及跨中心臨床試驗(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建立預防與治療中風之新策略,降低國人腦中風的發生及死亡率。另外並建立中風中心網路系統,透過資料庫平台蒐集來自全臺灣中風之案例,作為預防及治療的參考依據,截至今年9月底止,已有34家醫院加入,共計建置17,299 多例之中風資料。
在具體研究成果方面,研究中心至今已發表了46篇中風相關的SCI/SSCI論文,超過原預定目標,達成率高達153%,其中有11篇論文影響係數>5。此外,延聘了21位國際頂尖中風研究人才,並補助35位教師與研究生赴國外進修研究參訪。接受衛生署補助成立中風及腦外傷之卓越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目前已有25餘件臨床實驗正在進行。整體執行績效卓越,並經教育部考核名列「優等」。
許重義校長指出,台灣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平均長達14.4小時,與黃金3小時相差甚遠,往往錯失搶救時機,衍生重度殘障等後遺症。衛生署委託北醫大推動建立全國中風中心認證機制,期望年底至少完成四十個中心認證、一縣市至少有一中心,並讓所有的救護車及計程車清楚最近的中風中心,把握急救黃金時間。許校長強調,中風患者到院後,必須進行電腦斷層的檢查,需要花費45至90分鐘,因此患者發生中風症狀時,必須在一個半小時內送到中風中心,才來得及注射血栓溶解劑,目標是要讓每一位民眾病發送院時間都能壓縮在90分鐘以內。
許重義校長進一步說明,中風的患者中只有兩成多屬於出血性中風,高達七成多是腦梗塞中風,只要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注射血栓溶解劑,有一半的患者可以避免全身癱瘓,將可以大幅減少家庭的負擔和社會的成本。中風佔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是成人殘障原因第一名,因此推動有二十四小時待命的中風專科與神經外科醫師、電腦斷層設備、充足急診室空間的中風中心設立,實刻不容緩。(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