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慶祝本校50週年(6月1日)之後,北醫大即將跨入民國百年,在經過各項ISO驗證及國家品質獎的肯定之後,7月經教育部核准,將原來的5學院(醫學院、口腔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擴增為7學院(增加:醫學科技學院、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正式步入國際級大學,在邁向民國百年前,再度樹立新的里程碑。
■七位重量級院士,首次在北醫大聯合學術演講
為慶祝北醫大創校50年所舉辦的「院士系列特別演講活動」,於7月2日及4日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陳景虹院士、羅浩院士、龔行健院士、李遠川院士、王正中院士、劉昉院士、黄以静院士蒞校演講,這是北醫大近年空前的學術演講活動。
陳景虹院士為腦神經化學家,致力於MAO基因的尖端分子研究;羅浩院士為細胞及分子神經科學、神經藥理學家、系統神經科學方面專家;龔行健院士為生化、微生物與分子遺傳學專家;李遠川院士在醣質受體、醣質藥物上對醫學之貢獻卓著;王正中院士為國際生化科技權威;劉昉院士專長於腫瘤、DNA損傷及修復等研究;黄以静院士專長於細菌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世界上首位成功複製AIDS病毒基因者。【圖:院士群在北醫大醫學綜合大樓為此次聯合演講留下了身影】
本校何其榮幸,邀請到七位國際級學術研究巨擘齊聚北醫大,與我們分享研究經驗與成果,提昇全校師生參與國際學術的動能。而近來北醫的傑出學者也多次獲國際學術期刊青睞刊登專文,去年(98年)附設醫院研究團隊陸續於國際權威期刊《外科年鑑雜誌》(Annals of Surgery)、《中風》(Stroke)、《美國實證醫學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等發表專文;學校研究團隊則於今年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英國《國家癌癌症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等獲刊專文。此外,本校98學年度每位教師SCI論文平均數為1.98篇;招收的國際學生也超過百位(佔全校2%),為醫學校院學生數最高。
■增設「醫學科技」、「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為擴展本校學術研究的跨度,加深醫學與社會間的聯繫,7月底通過教育部之核准,增設「醫學科技學院」及「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正式步入國際級大學之林,與北醫興學的使命「為培育兼具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之醫學專業人才」更為相符。醫學科技學院納入原有之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醫學資訊研究所,並增設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則納入醫學人文研究所及通識教育中心,之後擬增設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應用心理研究所二所。此兩學院的設立,未來不單能增加本校學術的廣度,並對北醫現有領域有著最強的互補性,達到學術多元發展的目標。
■與國衛院、中研院分別合辦博士學位學程
北醫大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辦「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及中央研究院合辦「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將於100學年度開始招生。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老人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及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如腦外傷、脊髓損傷、腦中風等),不僅降低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更會耗費龐大的醫療費用,同時對健保系統造成鉅大的負擔。本校腦外傷的研究在臺灣及亞洲都居於領先的地位,加上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幹細胞於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損傷的研究,合辦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可以為神經再生醫學提供良好的生醫材料,希望早日發展出有效的治療藥物、策略或方法,為神經再生醫學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助力。
此外,在全球各國無不投入大量人力及經費,致力於癌症相關研究、治療及照護,期能降低其對全人類的威脅的同時,本校早已全力投入,並在中草藥、新藥合成、新藥開發和機轉研究上展現出全方位的基礎研究能量,三家附屬醫院也都設置癌症研究中心,分別致力於各項癌症的研究。國內最高的科技及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以眾多傑出的科學人才以及諸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與本校合辦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專業學程,不僅資源共享,且能提昇學術水平。
兩項博士學程,將特別注重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接軌與整合,全力發展轉譯醫學,並安排臨床教師及患者到課堂上,教授學生在臨床上最急待解決之問題,讓未來之研究能確實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性演講及海報展示等學術活動,以培養其國際觀。同時,也與國內外相關科學研究機構積極合作,共同從事開發治療或改善疾病之藥物,以奠定本校在醫學及國際學術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