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亭教授(Timothy Lane)於政治大學任職多年,2011年榮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為心智哲學領域之翹楚,本校於2012年2月1日特敦聘藍教授為心智哲學講座教授,今年8月1日聘任為本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專任教授。
藍教授透過科學方式來檢驗哲學,並運用哲學理論,進而推動科學調查,以探討人類自我意識,提出不同於以往的學術創見,他的研究內容,主要透過哲學理論結合科學方法,探討「自我」(Self)與「意識」(consciousness)。回顧動機,他提及,因為哲學家長久以來認為,當人判斷自身的心智狀態時,人們是免於某些錯誤的(immune-to-error)。具體而言,他們認為:「如果我們透過內省來得知某個心智狀態(mental state)的存在,這個心智狀態必然是屬於『自己』的。」
像是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就提出這個直覺的陳述,如:「當我說我牙痛時,去辨認出誰在痛就不是個問題,詢問『你確定是你在痛嗎?』是沒有意義的。」藍教授說,受到維根斯坦的概念影響,許多現代哲學家將「免疫的原則」(Immunity Principle, IP),視作恆真句(tautology),其中又以美國哲學家舒梅克(Sydney Shoemaker)最著名。他認為有些經驗的自我認定,如:自己認為自己有痛的感覺經驗是不會錯的。但藍教授提醒,事實上,有些人因病症或者腦部受損傷,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手是別人的手。透過探討這些案例,可以提出與以往學者不同觀點,以了解自我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係。「IP應該只是個假設,跟其他的實徵假設一樣,是可以加以驗證的。」藍亭教授在《哲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發表的文章中,就大膽指出維根斯坦論點錯誤之處。他提到,某些特定病理現象,與傳統認為的「免疫原則」(IP)不同,「人們對於身體感覺、動作或視覺,是可能不正確的。」藍教授指出,病人出現認為身體是別人的而非自己的「身體妄想症」(somatoparaphrenia),或在「橡膠手實驗」等特別實驗程序設計下,受試者看見同時自己的某隻手與身旁橡膠製的假手被觸摸時,會產生自己另一隻手也被觸摸的錯覺,都是可能推翻的反例。
藍教授其實不是第一個以科學挑戰哲學的學者,他表示,過去也曾有學者試圖以經驗科學研究挑戰舒梅克的理論,但未成功。不過藍教授以上述案例,對傳統觀點提出挑戰時,獲得學界重視。對此,藍教授解釋,自己只是試著以科學來測試哲學,並從哲學來設計科學實驗,「如果這是成功的,我希望能建議醫生臨床上應該問病人什麼問題,使他們能更了解病患的經驗。」致力找出「心智所有權」(Mental Ownership)理論,藍亭教授希望能更釐清「自我」與「意識」兩者的相關性,以了解為何人能感覺不存在的物體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又為何出現身體妄想症或橡膠手錯覺?期盼藉此幫助發展針對有幻肢、必須適應義肢等對身體有錯誤表徵患者的治療策略。另外,藍教授也希望透過增進了解「自我」,讓人們能更認識漸進性失智患者逐漸失去自我的歷程,「更了解自我與意識,讓我們能判定某些生病的人是否還有『自我』,讓他們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目前藍教授計畫與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理健康研究學院教授格奧爾德諾斯歐夫(Georg Northoff)合作,將使用磁共振成像(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儀器輔助,共同從事實驗調查與神經哲學、自我、及意識的概念分析研究。(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