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峻宏助理教授於2003年於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完成復健科專科醫師訓練。並於2011年取得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現為醫學系復健學科助理教授。他主要研究興趣在於慢性肌肉疼痛的病理生理學探討。利用此議題已申請到國科會的多年期計畫補助。
該計畫也已建立出幾種評估人類疼痛臨床上可用的參數及模式:包含相關疼痛及心理衡量問卷、壓力疼痛閾值、心跳變異率測量、皮膚血流及溫度,與相關睡眠多項生理參數變化。經該計畫的研究建立了人類睡眠斜方肌膚肌電訊號的分析模式。並發現斜方肌肌電訊號在睡眠時,會出現間歇性地低頻的封包震盪。患者的睡眠經常會出現明顯的自發性中斷及睡眠時的心跳變異率會明顯下降。這些發現能增加了解慢性肩頸痛患者的睡眠、自主神經變化、肌電活性存在重要的相關性。
此系列成果,已於第二屆亞太國際復健醫學年會發表,並獲得大會的最佳海報論文獎。本團隊也發現依慢性肩頸痛患者的臨床症狀、自主神經變化、及疼痛敏感化程度,可將此類病患分類,且患者自主神經的異常與其失能狀態會有顯著的相關。
許多生理訊號具有非穩態及非線性的特色,傳統的訊號分析可能無法完全描述此類訊號的特色。目前研究顯示一些非線性動態指標可以更有效用於觀察疾病之系統調節過程,並可應用於病人的分類或是預後分析。吾人之前研究亦著重發展非線性分析法,應用於動態的生理指標的行為描述,可以對於長時間的非穩態電生理訊號結構進行一系列相關性分析,如去趨勢震盪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樣本熵(sample entropy)、多尺度熵(Multi-scale entropy)及相關維度(correlation dimension)等非線性方式進行電生理訊號之研究,此部分亦應用於特殊睡眠疾患的睡眠變化研究。如我們合作團隊應用相關研究法發現巴金森症患者睡眠時的靜態肌電訊號變化,會產生不正常的活化(J Neurol Sci. 2011)及多尺熵腦波變化(Clinical EEG & Neuroscience)。(文/研究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