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反思寫作中心於2013年12月21日,邀請東海大學企管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創意思考專家余佩珊,以醫事人員與教師為對象,舉辦「學‧問──探詢與聆聽引導工作坊」。余老師的創意思考教學特別強調透過學員的參與、體驗、省思與分享來完成。
為強化學生的實務體驗,課程中她使用多種技巧,例如:與陌生人相互認識、陳述自己對於自己的了解與定位、討論阻礙或協助自己發展的各種內外在條件,讓學員之間藉由互動,瞭解自己與他人的思考框架。課程開始之前,遠道而來的她提早了兩個小時到達會場,帶了很多課程用的教具與海報,並親自佈置會場,展現了她對課程的專業與認真。
活動一開始,余佩珊老師請學員們於繞著道具小火車成一個圓圈的椅子上坐定,由她為首進行自我介紹,學員們接續。
整個工作坊可分為三個階段:
1.起點:熱身,進入情境。
2.過程:保持動力、興致、熱情。
3.終點:結論、產出、作品。【圖:學員們自我介紹】
■起點階段
老師請學員們思考若自己是一列火車,會將自己定位為火車的那一節車廂?是車頭般領導者、中間車廂的實踐者,或是被動的最後一節車廂,並說明自己的個性與選擇的原因。在這樣輪番自我介紹與說明的破冰活動下,學員間也逐漸熟稔與卸下心防。【圖:學員們將自己想像成一列火車,並自我定位】
■過程階段
老師採用小組教學模式,首先向學員們說明「探詢」與「聆聽」的藝術、創意和技術,並將提問分為3種方式:
1.是非題:封閉性問題。
2.選擇題:半開放性問題。
3.開放題:設定情境與前提。【左圖:余佩珊老師於在演練前說明「探詢」與「聆聽」的不同層次與方式】
學員兩人一組進行演練,輪流當傾訴者與聆聽者的角色,進而加入對傾訴者所傾訴內容的興致與熱情,提出高張力問題,而非單方面的否定或說教,才能進行更深入的聆聽與探詢,將溝通從單向演說,進化為一對一的互動,最終成為團體互動參與。溝通的每階段,余老師都會請學員們分享在傾訴與聆聽過程中的感受,在不同階段的練習中,讓學員們深刻體會到原來「探詢」與「聆聽」不是自己預想的那麼簡單,但在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是相當重要的技巧。【圖:學員兩人一組進行「聆聽」與「探詢」實練】
■終點階段
透過以上的實際演練,余佩珊老師將課程回歸個人專業操作,將探詢與聆聽分為5個部分:現象、發現、決策、設像、感受,同樣以分組的方式,讓各組組員分別就她所設計的問題,以「探詢」的方式,分別歸類於5項之中,然而每個人所習慣的溝通不同,故每一組所分類的提問也有所差異,余老師細心的分組說明,讓學員們更清楚自己在聆聽與探詢上更應留意那些細節,以達更有效率的成果。【圖:左實際演練「探詢」的五大分類,右為學員對探詢5大項的分類結果】
工作坊的尾聲,佩珊老師再度與學員們圍圈而坐,與剛開場不同的是,學員們不再被動於發言,已可侃侃表達自己在本次工作坊中的學習心得,以及未來將應用於職場或教學上的想法,每位學員的分享中,在在傳達出熱絡與獲益良多的心情,甚至意猶未盡希望再度參加余老師的相關課程。本次工作坊緊密的訓練過程,讓學員真正感受到「聆聽」與「探詢」不僅只是溝通技巧,也能夠在工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最後老師鼓勵與會的學員們,將這套方法帶回任教的學校或醫療場所,實際運用在教學與醫病溝通上。(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右圖:學員們分享在本次工作坊中所學習的心得】【下圖:余佩珊老師(左4)與學員們會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