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分別於7月12日、19日,在緬甸首府仰光的Parkroyal Hotel Yangon、馬來西亞沙巴首府亞庇的Shangri-La’s Tanjung Aru Resort and Spa舉行「醫療案例分享記者會暨健康講座」,現場除邀請兩地來台就醫病友親身見證,並由北醫大醫療體系醫師群分享神經外科、心臟外科、淋巴血管外科及骨科醫療成功案例。
■緬甸
近年來緬甸積極對外開放,吸引許多海外投資者,但也隨著經濟起飛,及生活飲食習慣偏好重油、重鹹,罹患慢性病的人口大幅增加,因當地缺乏醫療資源,較富裕的民眾會選擇至新加坡及泰國就醫,一般民眾則選擇到越南就醫;而臺灣優質的醫療服務,則吸引許多緬甸華僑來台就醫。
記者會現場透過影片,介紹北醫大醫療體系一校三院服務理念與特色醫療後,由神經外科蔣永孝主任、淋巴血管外科許文憲主任、心臟外科許傳智主任及骨科林俊義醫師分享成功醫療案例,除邀請到痊癒的患者分享來台就醫經驗,並進行健康講座與接受民眾的提問,當地多家知名媒體《MWD News》、《5 Network》及《MR TV》等皆來採訪。【圖:當天有逾20名緬甸記者與近200位民眾出席】
70幾歲的李先生,多年前罹患頸椎椎管狹窄後,神經受損,即飽受手腳四肢功能下降、常痛到站不起來等症狀之苦,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他雖在當地醫院就診,卻檢查不出原因,只好選擇前往泰國曼谷就醫,接受外科手術,但術後症狀不僅未見改善,四肢更加無力。最後,他在親友介紹下來台就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表示,李先生罹患的是頸椎椎管狹窄這種退化性疾病。人體頸椎共有7節,一般患者大都只出現1至2節的椎管狹窄,李先生狹窄的椎管多達4節,神經和椎體之間少了腦脊髓液的緩衝及保護,直接和脊椎碰撞而受損,剛開始出現上肢麻木現象,下肢也常在爬樓梯時感覺吃力。久而久之,症狀逐漸加劇,連站也站不起來。【圖:本校公共事務處處長蘇維文接受採訪】
傳統手術是從頸部前面下刀,將突出來的椎間盤、也就是俗稱的「骨刺」切除,減少神經壓迫,但對多節狹窄效果通常不是很好。蔣主任採取最新的椎板整形術,從李先生的頸部後側施行顯微鏡手術,把頸椎打開,讓椎體內部的通道暢通,解除神經壓迫。術後李先生的症狀明顯獲得緩解,下肢變得比較有力,站得起來,也走得出去。【圖:北醫大醫師群接受當地媒體的訪問】
類似李先生這種從緬甸到臺灣就醫的例子,不在少數。本校公共事務處處長蘇維文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於仰光辦理記者會的機會,將臺灣優質的醫療服務推介給緬甸的民眾。(文/管理發展中心國際醫療服務組)【下圖:北醫大代表團及醫師群合影,蔣永孝主任(左4)、許文憲主任(左5)、許傳智主任(右4)及骨科林俊義醫師(右2)】
■馬來西亞
北醫大醫療體系自2008年起,以一校三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的服務規模,積極投入國際醫療領域。近來更「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向海外輸出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及健康概念,獲得國內外病人的信任與肯定。為促進馬來西亞民眾對於北醫體系醫療服務的了解,本校於7月19在沙巴首府亞庇舉行「醫療案例分享記者會暨健康講座」。
由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醫師、北醫附醫心臟內科江碩儒醫師、萬芳醫院淋巴血管外科主任許文憲醫師、雙和醫院骨科邱彥碩醫師等醫師群及馬來西亞來台就醫患者分享療癒成功的經驗。【圖:右為馬來西亞民眾出席踴躍,左為本校醫師群,左起許文憲主任、邱彥碩醫師、江碩儒醫師、蔣永孝主任】
如罹患下肢水腫的徐雯欣,她的右腳腫成左腳的兩倍大,重達20多公斤,宛如「象腿」,不僅影響自信,讓她只敢穿寬鬆的褲子出門。蜂窩性組織炎反覆發作,也讓她時常發燒、畏寒,相當不舒服。透過網路,她看到大陸「象腿女孩」王程來台就醫的感人報導,於是循線找到報導中的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淋巴血管外科主任許文憲。
許文憲透過他獨創的血管立體攝影技術,確認徐雯欣骨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交差壓迫造成粘黏,靜脈血液回流到骨盆腔時,受到壓迫及粘黏的阻礙,不易回流,動脈微血管與靜脈微血管之間的間質液體外漏,才造成右側下肢淋巴水腫。【左圖:馬國民眾熱情詢問來台就醫細節】
確定診斷後,許文憲採行微創手術,從徐雯欣的後腹腔開個小傷口進去,在骨盆腔置放直徑14~16mm的金屬血管支架撐開沾黏部位,使血液回流更順暢,引導間質液體回流到血管裡。手術隔天,她的右腳立刻變軟也變小了,從此就算穿裙子出門,也不用擔心他人異樣眼光。【圖:蔣永孝主任接受媒體採訪,當地《亞洲時報》、《詩華日報》、《New Sabah Times》等多家媒體均來採訪】
許文憲說,骨盆腔內置放大型金屬血管支架之外,如果還合併淋巴液引流治療,下肢淋巴水腫的治療效果更好。這些年來,他已累積近七百名手術個案,不僅台灣第一,放眼全球也名列前芧,技術備受肯定,常受邀到世界各國發表專題演講,分享臨床經驗。(文/管理發展中心國際醫療服務組‧秘書處)【下圖:馬籍痊癒患者與本校醫師群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