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機降落桃園機場那一剎那,回想這個月的經歷,完全不敢相信這段時間的際遇,好像做了一場非洲夢,真實且深刻。
這次護理學院提供機會到史瓦濟蘭王國參與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范家堃主任的研究團隊,研究團隊主要是進行婦女陰道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子宮頸抹片(Pap smear)及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採檢,血清中犬蛔蟲(Toxocara canis)及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的抗體檢測,尿液中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 haematobium)與糞便中腸道寄生蟲的檢驗。【圖:在實驗室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尿液和陰道中的寄生蟲】
這個月,週一至週五每天早上6點半就起床,自己做早餐帶上車,約半小時的車程抵達史瓦濟蘭第一大城Manzini的基督教醫院(RFM),再用最快速度布置好我們的5大站,分別是:
1.介紹區:我們聘請當地一位退休護理師在婦女診間區,用英語及史瓦濟蘭語向看診婦女介紹我們的研究內容及對她們的好處,若有意願參加本研究計畫就簽署同意書,但研究計畫的對象只針對18~65歲非懷孕婦女並且排除處女,在此會先篩選適合的對象。
2.驗尿區:由於史國婦女有時並不確定本身是否懷孕,因此會擔心子宮頸抹片會影響到胎兒,所以請願意參加研究計畫的婦女,取約10ml的尿液以懷孕試紙確認是否懷孕,同時也作為常規尿液的項目帶回實驗室離心,最後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埃及血吸蟲卵的感染。【圖:向病人解釋留尿液檢體的方法】
3.抽血區:主要是採集婦女的血液樣本約5ml後,帶回實驗室離心取得血清檢體,再帶回臺灣檢測血清中是否含有犬蛔蟲或弓漿蟲的抗體,這個工作血液感染愛滋病風險高,採血者必須全神貫注、避免針扎。
4.病史詢問區:我們聘請一位史瓦濟蘭大學護理系學生,用史瓦濟蘭語為參加者解釋,並詢問現在和過去病史等基本資料。【左圖:抽血站情形】
5.婦科診間區:和學姐協助醫師進行陰道滴蟲、子宮頸抹片及人類乳突病毒的採檢,主要幫忙傳遞鴨嘴、棉枝等採檢用具,以及幫忙在昏暗的燈光下用手點筒打光。
最後詢問參加者是否願意檢測糞便中腸道寄生蟲的檢驗,我們將給予同意者糞便採集管,並請她們當天或是隔天繳回,每天約下午2~3點回到位於史國史經醫院(MGH)血液透析中心(范主任與史國的合作實驗室),進行當天檢體的後續處理及檢驗。
史瓦濟蘭醫療資源短缺,就算有錢做檢驗,也沒有人力及器材來判讀,加上大部分人無法負擔檢驗費,往往導致子宮頸癌已惡化到無法醫治,因此研究團隊的所有檢查都免費,在口耳相傳下,當地人意願很高且爭相參與,器材設備不足的部分,我們將收到的檢體帶回台灣做進一步的分析,檢驗結果將寄回史國該醫院,請受檢婦女回醫院看報告。
另外,性病在非洲是很普遍的,跟診期間,看到了各種陰道病變和難聞的分泌物味道,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婦人檢查時,看起來應該就是子宮頸癌病變,夾了一小塊組織起來做檢驗,醫師沒有立即止血,病人開始大出血,醫師發現後用幾塊紗布綁在一起塞入婦人的陰道止血,病人開始冒冷汗,全身癱軟。【圖:婦科診間內,醫生正在為病人看診】
當地很多人都是獨自從遙遠的地方走來看病,從清晨走到醫院時已經是中午,沒有家人的陪伴下,這位婦人被護理師搬到輪椅推走,當時很擔心她之後的身體狀況,想為她評估一下生命徵象,不過昏暗的診間裡,除了手上的錶可以計算呼吸和脈搏次數,什麼器材都沒有……。病人離去後,醫師看著泡在福馬林中的組織感嘆:「在史國子宮頸抹片檢查並不普遍,很少醫院在做,等發現有問題時,通常已經是末期,就算發現得早,病人也沒有錢做放療或化療,通常選擇把整個子宮拿掉,但是常會發生感染引發菌血及敗血的問題。」除了看到很多子宮頸癌病變患者,也看到很多性病患者,往往已經很嚴重了,醫師也只能簡單消毒一下,無能為力。【圖:拜會當地婦產科醫師】
還有一位由男友陪同的20歲年輕女子,根本把我們的檢驗站當驗孕站,原本緊張兮兮的臉色僵硬,看到驗孕棒只出現一條,瞬間露出笑容,男生也鬆了一口氣。診間外,私下問女生為什麼擔心懷孕還不做保護措施?她竟然表示,「You know,男生要怎麼樣,我也沒辦法……」或許跟當地「享樂當下」及「男尊女卑」的民族性有關吧,雖然隨處可見愛滋病防治警語,公共廁所和醫院經常可見整盒的保險套供人免費取用,但是從沒看過有人拿,隨心所欲、多重性伴侶、非安全性行為的代價,就是導致性病及愛滋病的蔓延、對生命的危害……
從護理的角度,在醫療知識相對缺乏的非洲,我們能運用所學護理知識,即時幫助有需要的人們。記得某個周末假日,隨著志工團到地處偏遠山區的一間育幼院探訪,有位約4歲的小朋友全身發燙一直哭,感覺他非常不舒服,但育幼院並沒有常備藥,也沒有錢及交通工具下山到城市看醫生,照顧者很焦急的抱著小朋友,不知道該怎麼辦。【圖:假日,與志工到育幼院裡陪伴孩子】
看到這種情況,身為護理系學生的我們,請照顧者不要慌張,先將小朋友抱到陰涼通風處,讓他多喝水並用溫水拭浴,從四肢到背部散熱,最後再請她持續觀察小朋友發燒的情況,發燒原因有很多,怕由感染所引起,若持續發燒情況,還是要去醫院,必要時要投藥。我們更深刻體會到,護理知識的確可以在醫療知識相對缺乏的非洲有顯著幫助。但希望我們所帶來的衛教,能讓照顧者在下次遇到同樣狀況時,可以不慌張且知道該如何有效地處理。【圖:本文撰稿者蕭仲雅(後排中)、楊芷羚同學(前排蹲者)與當地醫療人員合影】
雖然此次參與研究團有別於當志工團,可以長時間到各地造訪、慰問及陪伴當地小朋友,雖然大多時間是在醫院及實驗室做採檢的工作,對我們而言卻是另一種不同面向的志工服務,因為想要付出並希望能為有需要的人們做點甚麼,不再只有當第一線志工的選項,藉由研究過程及結果來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並經由發表這些研究結果到國際期刊,讓世界上知道當地寄生蟲疾病的感染情況,進而引起國際社會及當地政府的關注與投入。
我們相信,這樣也是另一種很有意義的志工付出。唯一小小的遺憾,就是目前護理系並沒有寄生蟲學相關課程可以學習,讓我們在這寄生蟲天堂的非洲有一點使不上力的感覺。(文/蕭仲雅&楊芷羚,護理系四
年級)【圖:志工們對來義診的民眾進行「傷口護理的衛教」及發送簡易醫藥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