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於12月4日舉辦「第5屆國際美食節」,校內有來自30多個不同國家的學生,本校「國際美食節」於4年前開始舉辦,讓外籍學生秀手藝、親自烹煮家鄉菜來賣,並趁機交流文化,向本地人介紹他們祖國的傳統與特色。
今年北醫大國際美食節共有來自31國的異國美食、8個表演節目,各攤位皆由外籍學生負責備料、烹煮、經營。許多外籍學生會邀請其他同在臺灣的國人一起來幫忙,也有臺灣學生加入。除了兜售家鄉美食,有些外籍生也穿上傳統服裝,或在攤位上擺出各國風景照與文物,順道向台灣人及各國學生介紹自己國家;或是上台表演家鄉歌謠及舞蹈。即使當日天候不佳,仍吸引高人氣,學生們費心準備的食物都在短短1小時內賣光。【右圖:印尼學生及沙嗲雞肉串】【下圖:泰國學生與手工泰式湯圓】
來自泰國的Pooky說,她與4位泰國同學前晚用香葉、泰國茶、芋頭、南瓜等食材混合麵粉,親手搓出超過5千顆泰式湯圓,五顏六色的湯圓再與糖漿、蛋、椰奶一起熬煮,在溼冷天氣特別受到歡迎。她笑說,雖然前一天晚上從8點搓湯圓至12點,但看到兩大鍋湯圓銷售一空,就不覺得辛苦了。
就讀北醫大公衛所碩一的Bettie家鄉位於加勒比海上的小島聖文森(Saint Vincent),她表示,海鮮是他們的重要食材,準備的家鄉菜「Jackfish」即是將鱈魚乾撕成絲狀,水煮後與麵糊、洋蔥、胡椒混合油炸而成。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國際美食節,也在攤位上擺了家鄉特產與手工藝品,很高興能向臺灣人及各地同學分享家鄉風味。【圖:印尼學生製作印尼飯糰】
來自巴基斯坦的烏斯馬(Usman)第4度參加國際美食節,去年他的巴基斯坦食物「samosa」,不到半小時就賣完,為此今年他「加碼」準備了300份。他解釋,samosa是用麵皮包著雞肉、牛肉或馬鈴薯及洋蔥等內餡,經過油炸完成的三角形食品。通常是穆斯林在三餐之間食用的點心,搭配含有薄荷、梅子的醬料,滋味更棒。
一年一度的國際美食節愈來愈盛大,外籍生很重視,會在活動中積極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文化,同時還有小筆收入,學生們都玩得很開心。學校也出借保健營養學系的廚房給外籍生使用,讓學生就近烹煮各國美食。
烏斯馬說,北醫大「國際美食節」是相當有意義的活動,除了讓研究生離開實驗室接觸人群,更是絕佳的國際文化學習機會。泰國學生柯凱吾(Kraiwuth)笑著補充說,「我們也學到怎麼賺錢」,根據「顧客」反應調整菜單及數量,每年的成果都讓他很有成就感。(文/國際事務處)【圖:北醫大國際美食節吸引許多師生及附近居民聞香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