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的調查,國人每年服用安眠藥逾3億粒,但不當使用安眠藥除了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後遺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與醫學科技學院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國際學生烏斯馬(Usman Iqbal)等人研究更發現,長期使用某些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s, BZD)類的安眠藥會增加致癌風險,服用前宜三思。
李友專與北醫大醫資所博士班國際學生烏斯馬等,2015年2月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Medicine)聯合發表研究論文〈Is Long-term Use of Benzodiazepine a Risk for Cancer ?〉該研究指出,長期服用BZD類安眠藥可能增加罹患癌症機率,且風險最高前3名依序為腦癌、食道癌與胰臟癌;Usman分析數據,服用BZD類安眠藥的民眾,罹患腦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98%,罹患食道癌風險提高59%,胰臟癌的罹癌風險也增加41%,膀胱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分別為39%及 36%。【圖:李友專院長(左1)與國際學生烏斯馬(左2)等接受媒體採訪】
為何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助長近1倍的罹患腦癌風險?李友專認為可能是與BZD類安眠藥作用在神經傳導物質GABA接受器上面,而GABA接受器又大多分佈在腦部的神經細胞上有關,但並不是所有BZD類安眠藥都有增加罹癌風險。研究分析發現,BZD類安眠藥致癌影響性分為較高風險與較低風險兩大類,國人用量較大的贊安諾錠(Alprazolam)、悠樂丁錠(Lorazepam)皆屬於高風險的BZD類安眠藥,較低風險藥品則有煩寧(Diazepam)與利眠寧(Chlordiazepoxide)等。【圖:李院長(立者)為記者說明研究結果】
該研究利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過去15年的百萬人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將長期使用BZD類安眠藥的患者與未罹癌使用者相對照,在目前針對鎮靜安眠藥致癌風險的相關研究中,李友專與烏斯馬等人發表的研究成果堪稱全球最完整,因此才在2014年12月2日投稿後,僅隔24天的12月26日即被美國內科醫學會《Medicine》期刊接受,並在兩個月後刊登。
李友專表示,現代人除了三高及慢性疾病等問題,愈來愈多人有失眠、睡眠品質差等困擾,相對地,安眠藥使用情形也愈趨頻繁,不僅使用量大,服用時間也拉長,但過去藥品毒性的研究多以對應明確的病癥為指標,較少考量「時間因素」及「慢性使用的癌症風險」,此研究則將使用藥品的時間性納入考量,並歸納其影響結果,對於未來需要開立長期安眠藥處方給予病人的臨床醫師,具一定之參考價值。(文/醫學科技學院‧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