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攜手合作創3D列印新格局,北醫附醫口腔癌切除重建首應用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合作,首度運用3D列印技術,完成口腔癌切除與重建手術,醫師利用3D列印技術作出病患下顎骨模型,模擬手術過程,不僅提高手術精確性,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兩小時,也減少對病患的體力負擔。

北醫附醫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家佑指出,58歲的平姓病患5年前確診罹患口腔癌,今年初因癌症復發再度求診,由於癌細胞已侵犯到下顎骨,需要切除的範圍除了右側臉頰,右側超過一半的下顎骨都要被切除,切除後再移植小腿骨,予以重建,手術過程遠比首次治療時複雜。

吳家佑解釋,以往手術雖有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資料輔助,但影像資料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落差,因此,包括確切的切除範圍,移植小腿骨傷口癒合期間所需的金屬鈦板位置,多由醫師臨場判斷、定位及調整,手術時間較長,若以平姓病患的情況為例,手術全程約需10小時。【右圖:北醫附醫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吳家佑與病人平先生合照】

此次術前,由北醫大口腔醫學院先利用3D列印機,歷時5小時印出病患下顎骨的石膏製模型,清楚呈現腫瘤侵犯的範圍,吳家祐醫師再利用模型模擬,以導引版定位腫瘤位置、調整金屬鈦版,以此訂定的手術計畫,也在實際手術時派上用場,手術歷時約8小時,較以往手術減少2小時,平姓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並於一週內順利出院。

吳家佑表示,這項合作案由科技部指導,北醫附醫與北醫大共同執行,兩年來累積約10餘例病例,應用於植牙手術的居多,此次是首次應用於口腔癌切除與重建手術,手術過程完全按照事先模擬所訂定的手術計畫,手術完成的那一刻,他深深感受到新科技對醫療發展帶來的改變。【左圖:吳家佑醫師利用3D列印的模型,事先擬定手術計畫,大幅縮短手術時間】

吳家佑說,以應用最多的植牙手術為例,其中「植入人工牙根」是最重要的步驟,過去醫師要藉著影像資料,靠著臨場判斷將人工牙根放入顎骨中,藉由3D列印的輔助,可事先模擬植入牙根的位置、角度、尺寸以及長度後,製作出精確的手術導引板,幫助醫師更精準、安全地完成手術。

另外,3D列印的模型亦可用於印製牙冠牙橋、臨時假牙、活動假牙以及隱形矯正牙套,結合口腔掃描、CAD/CAM設計和3D列印,取代製作流程中最耗費人力與時間的步驟,協助準確、快速的生產牙冠牙橋、模型和一系列的矯正裝置。(文/北醫附醫)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