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醫學系第11屆校友林鴻德醫師與葉佐明醫師,兩人在美國開設一般外科診所約30年,得知八仙塵爆意外後,分別在7月底及8月初回到北醫大附屬醫院協助塵爆受害者的醫療工作,葉醫師應邀將此次的心情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編按)
兩個多禮拜前,我和我的同學林鴻德醫師連袂回到臺灣,參加支援八仙塵爆的醫療工作。起先,是林醫師在LINE上探詢回臺支援的可能性,我隨著也在LINE上說「我來湊一腳如何?」沒想到竟引起莫大的迴響。
我們的學長、林奏延次長、吳坤光理事長、林正義同學等都在第一時間給予熱烈的支持和鼓勵。北醫大公共事務處校友服務組徐仙中組長,北醫附醫秘書處劉順鎔組長也都全力協助。我失落多年的臺灣醫師證書也在最短時間內補發給我。就這樣,我們加入了八仙麈爆傷患的支援行列。【右圖:北醫大醫學系校友會吳坤光理事長(右)頒贈謝匾予葉佐明醫師(左)】
在接受教育電臺常玉慧記者專訪時,被問到「什麼樣的機緣讓你決定特別回國支援塵爆傷患的醫療?」當然,所謂的機緣就是「機會」與「緣份」。機會純屬偶然,就像八仙麈爆是突發性的災難事件。而緣份嘛,是天生註定的。若干年前的一個夜晚,在我出生當天,就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從那一刻起,我就註定是永遠的臺灣人。【左圖:教育電臺常玉慧記者(右)專訪葉佐明醫師(中)及林鴻德醫師(左)】
年前看過一部電影,主角被問到家鄉在哪兒。他指著胸口說,「就在這兒」。我看了感動不已。臺灣是個小國,是方寸之地。但這方寸之地卻座落在我們胸口。我們走到哪裏,她跟到哪裏。臺灣這個母親,以一條無形的臍帶,牽動著萬千散布在世界各角落臺灣子弟的心。你說,如果臺灣有事,我們能不回來嗎?【右圖:林鴻德醫師(左2)與葉佐明醫師(右2)出席衛福部八仙塵爆專案小組記者會,中為衛福部次長林奏延校友】
初回北醫的心情是忐忑複雜的。睽別了近40年,記憶中北醫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還有當年和辣妹攜手漫步的百米大道應不復存在。但對這些物質實體的面目全非,我是多少有心理準備的。所沒料到的是,在這裹生活工作的人們。他們就像從我記憶中活生生跳出來似的,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內,有回家的感覺。而那種感覺,真的很好!從陳瑞杰院長、曾啟瑞教授、陳志軒主治醫師……到許多我不知名的住院、實習醫師,他們都像家人一般,謙和有禮,誠懇親切。但做起事來,卻又全力投入,認真負責。經過近兩個星期的共事,我從這批學弟、學妹身上,見證了臺灣醫師的技術和能力。有些地方,我還真自愧不如呢。【左圖:北醫附醫及學校同仁與林鴻德醫師與葉佐明醫師合影】
但更重要的,是我在這些身處第一線的傷患和醫護人員身上,發現一樣東西,那東西叫做「希望」。年輕的病人儘管體無完膚,眼神中閃爍著「我要好起來」的勇氣和毅力;年輕的醫師和護士,儘管疲憊不堪,舉手投足間也隨時透露著「我會讓你好起來」的決心和自信。我們那一代人,也曾擁有過希望,只是未曾如此光彩奪目;對這一代的年輕人,我油然生起羨慕敬佩之心。也許這就是臺灣的未來,這充滿希望與自信的年輕世代,將帶領臺灣重新站起來,走出自己的路。【右圖:林鴻德醫師與葉佐明醫師照護傷患傷口】
最後我要說的是,這次因「八仙」而「過海」的經歷,是我畢生難忘的。當第一線天光照射在這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時,我期待臺灣的子弟們能好好地珍惜她、愛護她、建設她,更期待我們的子子孫孫能在這美麗之島,希望之島上永續繁榮。(文/葉佐明,北醫大醫學系第11屆校友、旅美外科診所醫師)【下圖:醫學系校友會第1屆第3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暨歡迎旅美校友回國義診餐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