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教授針對腦犬蛔蟲症(cerebral toxocariasis, CT)可能會悄悄地發展為阿茲海默症之論述進行驗證,並獲刊於2015年7月出版的國際知名期刊《臨床微生物學評論》(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Cerebral Toxocariasis: Silent Progression to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影響係數:17.406, 2/119, Microbiology, 2014)。
該研究指出,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可能透過與飼主的親密接觸進入體內,一旦入侵腦部,可能會引發神經退化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AD),這個發現為未來在預防、治療以及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領域,提示了新的方向。
范家堃主任指出,犬蛔蟲以犬或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6個月大的幼犬,幾乎百分之百都有犬蛔蟲寄生,且該寄生蟲為人畜共通,飼養犬貓的飼主自然為高危險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於2014年將犬蛔蟲症列為應加以預防控制的本土5大寄生蟲病之一。【圖:范家堃主任指出,犬蛔蟲卵有抵抗胃酸的能力,因此蟲卵進入人體的腸胃道後不會被消滅】
鑑於犬蛔蟲的幼蟲侵入人體內可能引發失明和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等病變,范家堃花了數年時間進行神經性犬蛔蟲症(neurotoxocarias)研究,並參考他近年在國科會計畫的動物實驗數據,針對少量的「犬蛔蟲」(Toxocara canis)幼蟲入侵人體腦部,可能導致神經退化症之議題進行論述。
范家堃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當犬蛔蟲幼蟲入侵腦部3天後,即可發現會導致神經退化相關蛋白表現顯著,如TGF-β1、S100B、GFAP、NF-L、TG2與AβPP等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皆呈現數倍增長的趨勢,而許多研究指出,TGF-β1等蛋白為阿茲海默症的可能元凶之一;實驗更發現,當犬蛔蟲幼蟲入侵小鼠腦部後,會影響神經系統中的蛋白酶體系統(UPS)的正常功能,直至第20週時最顯著,而UPS在腦部神經系統中 ,為肩負著移除傷害神經細胞的蛋白的關鍵角色。【圖:范主任(中)接受媒體採訪情形】
根據各種文獻統計與實驗,范家堃於研究提出假說:「當犬蛔蟲幼蟲入侵腦部後,其排泌性抗原(TcES)可誘發神經膠質細胞之凋亡或激活,釋出促炎細胞激素,並提升其它神經退化相關蛋白的表現等,而這些因子破壞UPS或自噬-溶酶體系統(ALS)正常運作,導致兩者降解功能失調,無法清除死亡的細胞、錯誤摺疊或具神經毒性的蛋白如Aβ42等,又犬蛔蟲幼蟲亦可破壞血腦障壁導致功能失調,無法將有害物質送出腦部,最後導致腦犬蛔蟲症可能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不過,范家堃也強調,本次研究乃綜合動物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的推論,對於犬蛔蟲入侵腦部與神經退化症的因果關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
范家堃指出,自1985年至2014年間,全球有關犬蛔蟲幼蟲跑至腦部導致的病變至少有25例,主要包括嗜酸性腦膜炎、癲癇與認知障礙、錯亂或失憶,但大部分的病患投以Albendazole治療後,都出現良好的預後反應,德國曾有一名女性感染犬蛔蟲後出現失憶等症狀,在服藥後恢復良好。過去臨床與動物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其它驅蟲藥,Albendazole有明顯而較少的毒性副作用,另外對於入侵腦部或眼部的犬蛔蟲亦有很好的殺滅效果。【圖:《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晚報》及《蘋果日報》等各大媒體於2015年10月1日紛紛予以報導】
范家堃提醒,犬蛔蟲主要透過口部鼻途徑進入人體,除了接觸犬貓外,另外在公園或草地玩耍、食用未熟的雞肉、羊肉、生菜等,都可能感染犬蛔蟲。事實上,歐盟曾在陪伴安慰長者的犬貓身上,剪下1公分長的的毛髮進行觀測,結果發現,毛髮上有犬蛔蟲的蟲卵與已孵化的幼蟲之感染性蟲卵,在在凸顯犬蛔蟲常見於犬貓身上。
由於國內少有調查犬蛔蟲之感染情形的相關統計,范家堃認為,有不少犬蛔蟲引發的相關病變被忽略,呼籲民眾接觸寵物之後應洗淨手,食用燒烤肉類或內臟應熟透,避免感染。(文/醫學院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