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賢穎副教授學術分享:前列腺癌細胞與周邊纖維細胞的交互作用及其相關的影響

癌症並不是一種單一細胞病變的疾病,周邊其他細胞的反應及改變持續的調控並影響著癌細胞的活性及病變的過程,主要是在於癌細胞的多重變化及周邊為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了癌細胞進化的命運及轉移的途徑及過程。

我們近期研究重點在於探討前列腺癌細胞與周邊纖維細胞的交互作用及其相關的影響,以及其對於癌細胞轉移所提供的協助,並藉此探討是否可以藉由抑制其間的作用機轉進而抑制癌症轉移之能力。

為此,實驗室利用美國太空總署發展的3D細胞培養技術來分析癌細胞所造成周邊纖維細胞的基因及表基因之改變,利用此一技術,實驗室發現數個有意義的基因改變,進而造成癌細胞得以更加具有轉移之能力。此一改變包括Chemokine與Recptor的改變、下游TAF gene之改變。【左圖: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宋賢穎副教授】

利用體外和動物實驗模型的研究證實,在此腫瘤與周邊細胞的作用,可以增進癌症細胞具備器官專一性的轉移特性,而此一改變需經由癌細胞與周邊纖維細胞作用所造成的惡性循環相互影響之下才會造成。【右圖:癌細胞利用直接及間接交互作用改變周邊細胞的特性,以促使周邊細胞得以協助癌症的持續惡化】

而癌細胞也會因為與周邊細胞作用而有更惡化之現象,此改變不僅是在原位癌腫瘤可以觀察得到,也可以在轉移的腫瘤之中觀察到相同的現象,因此希望藉由找出癌細胞與遠端轉移的器官細胞之作用訊息,可以找出其調控癌症惡化的因子,來研發先穎治療手段,希望能有效達成抑制癌症轉移之途徑。【右圖:癌細胞除了可以促進鄰近之周邊細胞改變外,當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後,也會改變其特性以適合更惡化的癌細胞可以快速適應並引導細胞增生】

宋賢穎於2000年在美國維吉尼亞邦聯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主修以研究當時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流行的萊姆病如何逃避人體免疫抵抗之機轉及新穎療法為論文主題。其研究專長在於研究癌症腫瘤微環境對於癌症轉移的機轉與發展、癌症與微環境作用作為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新手段。

畢業後繼續在維吉尼亞邦聯大學及該校Leland W. K. Chung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以前列腺癌症轉移機制及腫瘤微環境的影響的主題,並隨著實驗室搬遷至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瑞(Emory Univ.)大學擔任實驗室經理,並於2006年升任講師(Instructor)。

2007年因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成立,回國擔任該中心副研究員及中國醫藥大學癌症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於2013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8月應聘至本校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任教,同時擔任聯合臨床試驗中心副主任。期待在北醫大這豐富且和諧的優質環境中,可以盡情發揮所長,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研究火花,並滋育學生、創造未來。(文/宋賢穎,醫學科技學院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圖:宋賢穎老師及實驗團隊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