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人文藝術中心主辦的「人文與藝術講座」,在2015年12月16日、23日分別邀請到了現代詩大師鄭愁予教授及文化大學中文系的鄭穎教授蒞校主講「用詩為華夏文明批八字:水、絲、言、正、心、首、華、青」及「『囿』——歷史小說的虛實之間」。
▓鄭愁予教授~賞字寄詩情
早年以〈錯誤〉一詩中膾炙人口的名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享譽華語文壇的鄭教授,自16歲出版詩集《草鞋與筏子》開始,至今年逾古稀,仍筆耕不輟。而當天的講座,便從鄭教授的新作〈南海的中國藍〉揭開序幕,460餘字的詩句隨著鄭教授悠緩的唱誦聲,在會場中蔓漾開來。【右圖:現代詩大師鄭愁予教授以新作〈南海的中國藍〉揭開序幕】【下圖:閻雲校長與張錯講座教授(左圖前排左2&1)一同聆聽鄭愁予教授(右圖)講座】
鄭教授以夾敘夾議的方式,述說他自2005年落籍金門後,從生活感觸中擷取當地的風土、歷史與文化,最後以碑碣式文體完成這首詩的創作歷程。以此為引,鄭教授朗讀了贈與海洋大學的〈我們航行,所以航行〉,其中一段「所以我們有幸被養育在海島上/海島是海洋的中心而陸地嘛…/就都是咱們的邊緣啦!」更是傾訴著詩人對生長於斯土地深切情懷。
在聽眾飽覽詩作後,只見鄭教授猶如變魔法般將文字和語詞賞玩於股掌間,從古文詞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語等各個不同的角度,娓娓道來華文中賦予「水」的詩情,由「絲」表現的絢美,以「青」的色感抒發出仙韻;再由這些字的本義和以其為部首關連的字詞群,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左圖:會後多位同學、同仁索取鄭愁予詩人簽名與合照】
雖然講座時間有限,鄭教授未能如講題所預想的道盡八字,但僅僅三字,其眼光獨到、感觸的細膩和敏銳,以及從生命歷程當中體察思索萬象的真摯情感,在場者盡皆陶醉與喝采。講座結束後,鄭教授更貼心地為排隊的師生逐一簽名誌念,讓我們感佩之餘,更期待下次能夠有機會在親炙大師的風采。
▓鄭穎教授~如夢乍醒,笑看古今
「什麼是歷史」?面對這樣分辨真假、評是斷非的大哉問,不以嚴肅冗硬的理論講授入場,鄭穎教授別開生面地以一幅黑白電影劇照揭起序幕。以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竹藪中》與後來由導演黑澤明改編成的電影《羅生門》為例,並以豐富的聲音表情,生動地演繹出故事中不同角色對於發生事件的敘述,在不同敘事者的感受及視角的轉換,最後交疊出的竟是虛實難辨、令人莫衷一是的「真相」。【左圖:鄭穎教授】
她接著以文學家米蘭‧昆德拉《笑忘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角色為例,講述即便是單一的敘事者,也會因為不同階段的生命境遇,對於相同的事物或事件產生不同的「記憶」,這樣的歧異其實已經不屬於真假的範疇,而是交織著情感投射、自我詮釋與時過境遷的動態歷程。由此,回首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宣言,從一代史家遭逢宮刑的巨變,到他貫穿經傳、纂述諸子百家的《史記》,刺客荊軻借樊首以近秦王、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一頁一頁世代傳唱、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究竟是史實鉅作,還是史事劇作?
鄭教授更對比了近代歷史小說家高陽的相關著作,一層層地逐步深入講座的主題,時光彷彿於古今間流轉進出,故事場景歷歷在目,時而令人發思遠之幽情,時而叫在場者心領神會地一笑,當我們警覺這當中孰真孰假的同時,卻發現虛實的界線早已經轉化成人生的領悟及智慧,反而在一種釋然之情中,得到若干印證和收穫。【圖:鄭教授(右圖)回覆同學提問】
最後以電影《投名狀》的片段再掀高潮,《投名狀》改編自清朝太平天國時期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懸案,鄭教授從當時的政局、人物的性格、事件的疑點切入,同時佐以正史記載、鄉野傳聞、後人研析等多角度的論述,揣測、推理與敘事並行,配合電影畫面的張力,為本學期的講座畫下完美的句點。(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