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邀請到知名攝影師阮璽老師及京劇導演錢宇珊老師,於3月16日、30日,在醫學綜合大樓前棟4樓誠樸廳,分享他們在專業上的成長歷程與創意心得。4月27日已邀請到國際攝影大師阮義忠先生蒞臨演講,歡迎大家參與。
■阮璽老師「路上的風景,也是生命的風景」
拍照片不難,但成為一位攝影師,是另外一回事。在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社交平臺普及的現代,「攝影」的技術門檻似乎已越來越低,無論拍攝、被拍攝或者單純地做為分享端與接收端,大量的影像資訊儼然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隨手可拍、隨處可傳,但怎樣稱得上是一幅「好照片」?甚至算是「攝影作品」?
「為了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你要預先做好準備,剩下的就交給運氣了。」以手機攝影聞名,作品多數是「街拍」(街頭即時攝影)的阮璽,一語道出了他從事這個專業的心得。看似簡單的一句話,當中卻蘊藏著許多豐富且深刻的人生閱歷與智慧。父親是享譽國際的攝影大師阮義忠先生,因為深知這個行業的辛苦,早早便鼓勵阮璽朝攝影之外的路向發展。但嘗試過許多專業後,阮璽發現自己仍鍾情於觀景方窗中的世界,也因為父親的專業和家中的收藏,使他從2012年拍自己的腳踏車開始,便以更高的標準觀摩學習和自我要求。【右圖:阮璽老師表示,拍一張好照片不難,但創生一幅經典的攝影作品,是另一回事】
在現場放映的一張一張攝影作品之間,阮璽不從畫面構圖和色彩的角度「分析」,而從每一幅場警當時的經歷和故事娓娓道來,拍攝者的眼光、視角、性格和想傳達的訊息,現場的光影、機遇,對象的位置、動態和可能的預期,種種因素聚合顯影只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但背後要預先做好的「準備」,卻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的。
「攝影就像雙面鏡」,阮璽老師笑著說,照片顯現出的當然是一時一地的光景,但也無聲地透露出拍攝者的個性及涵養。這也是他為何越來越嚴謹地看待自己的攝影工作,也提醒在場聽眾毋忘時時拓展自己的視野,才能在各自的專長及熱愛的事物上持續有所精進。【左圖:阮璽老師利用手機捕捉人文藝術中心執行長鄭穎副教授的風采】
■錢宇珊老師「京劇,不驚懼!」
錢宇珊老師在以當代傳奇劇場《兄妹串戲》的表演影像開場後,語重心長地拋出問題:「如果沒有新鮮的、符合時下潮流的表演方式,傳統的硬工夫還有人要看嗎?」
傳統結合創新,似乎被許多現代藝文創作者與評論家當做一項重要的價值指標,近年來極力推動京劇彩妝、京劇體驗的錢宇珊老師,卻從自身的經驗歷程中省思,也許所謂的「結合」並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因為「學會欣賞」當中,包含著對傳統的瞭解和參與。【右圖:錢宇珊老師現場示範京劇舞步】
10歲入行,先從自理生活學起,每天早飯前就開始鍛鍊基本肢體能力,到了12歲「分行當」,生、旦、淨、丑,從妝髮、服飾、身段、唱腔,各個角中還有細分,隨著錢老師圖文並茂、唱作俱佳地娓娓道來,在場的師生從湊熱鬧的外行人,逐漸也跟著看出一些端倪。然而,真正叫人驚豔的門道在後頭,為了讓大家更能體會京劇的細緻與工夫,錢老師邀請與會者一起「喊嗓」,並以座位分區模擬京劇的鑼鼓點,一時之間演講廳裡響起嚶嚶、嘶嘶、零零與落落的聲音,眾人除了為自己的表現忍不住竊笑外,更由衷地讚嘆錢老師嘹亮婉轉的鶯啼美嗓。
在接下來「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步、法」四功五法的示範和講解中,京劇做為一種內含程式性的表演形式,結合演唱身法的綜合性表演內容,以及從生活點滴中提煉出虛擬性的藝術美感,種種特質已經活靈活現地感動了在場所有的聽眾,讓聽眾確實體驗到所謂的「臺上10分鐘,臺下10年功」,也讓「傳統與創新」在心領神會的同時,成為我們生活中一項值得深思與實踐的課題。(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上圖:錢宇珊老師(右圖)活靈活現的京劇舞步,迷倒現場觀眾(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