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舉辦的「人文與藝術講座」系列,於2016年4月27日及5月4日分別邀請到文藝界的巨擘攝影大師阮義忠及文學大師黃春明、黃國珍父子,蒞校與本校師生分享他們精彩的創作人生。
■阮義忠老師:以天地為半徑,向眾生對焦
「我的老師,是鏡頭前面的人。」帶著和煦而堅定的笑容,阮義忠先生於2016年4月27日在本校2301教室,與滿場的師生分享自己踏上攝影創作的生命歷程。阮老師一開始便親切地問:「大家幾乎都有手機,都用手機拍照,但是都拍些什麼呢?」慈藹的語氣中帶著嚴謹審視的目光繼續說:「只拿著手機拍自己,那是顧影自憐。拍別人,拍外物,生命就拓寬了。」
他自陳在簡樸的環境中成長,而大量的閱讀、繪畫與書寫,是他年少排遣和自娛的主要方式,卻在文字創作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人生閱歷不足,其後,抱著一份對人、對生命和生活的好奇與關懷,因緣際會地由報導工作開始接觸攝影。「每個攝影家都是50%的創作者,做好各種準備後,等待上帝為你按下快門。」分享自己多年的體會外,更不忘提醒大家,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鏡頭,但要捕捉到這樣的鏡頭,除了技術的磨練,還要時時懷抱著同理對方的心意。【右圖:阮義忠老師】
他以一幅老翁的黑白照片為例,在僻靜的鄉間道路,偶然發現一位沐浴於溝圳的老翁,阮老師請同事先將車駛過,再步行折返,從日常的問候開始與對方閒談,這份尊重的心意,使得拍攝的對象絲毫不覺得隱私被侵犯,親切地邀他一同共浴,在阮老師按下快門之後,收到的不是質疑的眼神,而是一句感謝。另一幅引發在場聽眾會心微笑的彩色照片,則是師母的一雙玉足,簡單的構圖,卻在飽滿的色澤中洋溢著攝影家對妻子滿滿的感恩及愛慕。透過阮老師的作品和他的補充說明,與會者都可深刻地感受到,無論對象是陌生人或親人,懷著謙卑和溫熱的心,才能捕捉到「兩個生命在一瞬間擦出的火花。」【下圖:阮義忠老師演講盛況】
■黃春明、黃國珍老師父子聚談:大口閱讀,真心耕耘
「好的文學,不分種族、膚色,只要深度刻劃人性,都能引起共鳴。」在主持人鄭穎老師畫龍點睛地引言後,高齡81歲的黃春明老師不改頑童本色,演、唱、作俱佳地於5月4日在本校誠樸廳,為「文學父子聚談」開場,細數幼時起閱讀和創作的經驗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說到精彩處,甚至打趣地說不想留時間給兒子黃國珍。
年少時描寫對先母的懷想,不但讓一度懷疑他抄襲的老師動容,還送書給他,希望他的好文筆能透過閱讀持續發展下去,這兩本沈從文和契柯夫的小說集,啟蒙了黃春明老師的文學視野,直到大學時期到圖書館翻閱魯迅等作家的禁書,「閱讀的食欲越來越大」,而這到處涉獵精神食糧的好胃口,「跑到我的身體裡,就像吃飯的能量,內化成我的一股力量」。黃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商品化和物化的社會,使人們只在乎滿足「低級感官」,而忽略了高品質的精神生活,閱讀幫助我們從他人的經驗裡學習,培養閱讀的習慣和驅策力,在今日更顯得刻不容緩。【左圖:黃春明老師風趣開場】
黃國珍老師表示,除了從小接觸家裡滿室的書本外,父親也常愛和他們玩故事接龍,自己的閱讀習慣便在這種猶如尋寶的遊戲當中逐漸培養起來。不過,有鑑於現在各種網路資訊的媒介發達,各種改編文學的影音作品相當多,他建議聽眾,無論是藝術或是文學,不要過分依賴文本的二手評論和賞析,應該要多接觸原典原作,在與作品對話的經驗中,建立起自己的觀點。【右圖:黃春明老師與(左)與黃國珍老師(右)父子精彩互動】
黃春明老師談到近年來推廣兒童文學及戲劇的工作時說:「你有多少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擁有時間後要做什麼?我就像個自耕農,稻米滋養人的身體……文學作品則滋養人的心靈,所以我更要帶著真誠的心繼續耕耘。」一句話簡明地表露出自己的創作理念。(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藝術中心)【下圖:黃春明老師、黃國珍老師率性席地而坐與北醫大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