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保健營養學系開設運動營養課程,教授運動前後正確吃、增肌減脂不復胖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教授的「運動營養特論」課程內容實用又有趣,除教授運動前後怎麼吃、能樣增肌減脂等知識,2016年5月6日還請擁有美國國際健身協會運動營養師執照、NSPA體能專家執照的藝人戴祖雄分享健身及營養保健心得。

北醫大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榮鴻說,現在民眾對運動營養知識的相關需求非常多,但網路上或健身教練間傳遞的營養訊息往往是錯誤的,因此特別針對營養專業的學生設計此課程,提供正確營養知識。而保健營養學系除了提供營養專業知識外,也非常重視實踐,「運動營養特論」特別安排兼具營養知識與健身經驗的講師,將知識轉換成實際應用。【右圖:左起謝榮鴻主任、臺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吳映蓉老師與戴祖雄合影】

吳映蓉老師表示,「運動營養特論」課程已開課超過10年,近幾年隨著運動成為全民風潮,教室越換越大外,除了全職學生,課堂上也有營養師、醫師、廚師來進修。5月6日她和戴祖雄兩人在課堂上分享自身經歷,教學生如何運用運動生理學、保健營養的知識,幫助自己和他人過得健康。

吳映蓉雖然長期教授運動營養課程,但直到近7、8年才真正落實,自己過去可說是完全不運動,寫論文時更壓力大到常抱著冰淇淋桶和零食大吃:直到2008年時她連爬個樓梯都要喘很久,才意識到自己該改變了。之後,她一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至40分鐘,並真正落實營養學知識,少碰甜食、多吃原態食物,不僅瘦下來、維持好身材,體力也變好了。【左圖:吳映蓉老師示範使用健身器材】

戴祖雄說,有段時間他不只「肉」,還滿臉痘痘,並有嚴重失眠問題。「那時候最怕人家問:你不是學營養,怎麼還這樣?」最後他找出飲食問題,改掉每天早上吃含糖榖片及吃牛排的習慣,一週至少有3~4天從事戶外運動,睡眠、皮膚問題都迅速改善,並維持健康體態。

現在許多人都想健身練肌肉,但卻不知「吃」其實幫助很大。吳映蓉說,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運動前後都要吃」。運動時肌肉會運用肌肉所儲存的肝醣作為能量來源,若不事先補充肝醣,反而會消耗肌肉,肌肉就「不增反減」。運動前要補充的食物則以優質的碳水化合物為主,包括:馬鈴薯、地瓜、玉米等都是很好的選擇。【右圖:戴祖雄(中)帶領同學示範可以在家中或工作空檔做的運動組合】

而「運動完更要吃」,此時補充的營養會運至肌肉讓肌肉快速修復,應在運動後20分鐘至1小時內進食,食物則以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為3:1~4:1的比例進食補充,才能「補」到肌肉。戴祖雄也補充,運動後其實是一天中最適合吃複合性澱粉如:地瓜、麵包、穀類、馬鈴薯等食物的時刻,很多人減重只吃蛋白質、不吃碳水化合物,長期下來身體機能失調,復胖反而機率提高。

此外,吳老師提醒,切勿剛起床就空腹運動,不僅會導致低血糖,身體還會分解肌肉來產生能量。還有發生運動傷害時應補充哪些營養素來幫助康復,如:急性關節扭傷或脫臼時,可以補充酵素、維他命C、生物類黃酮、薑黃等營養素。許多人遇到運動傷害,都是直接吃止痛藥,其實使用正確的營養素,更能有效恢復。(文/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秘書處)【圖:北醫大吳映蓉助理教授(左圖左)「運動營養特論」邀請藝人戴祖雄(左圖右)分運動營養專業知識】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