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於105學年度8月1日成立國內唯一的「營養學院」,也是本校第10個學院,並於8月25日早上10點在教學研究大樓1樓大廳舉辦揭牌儀式,由校友趙振瑞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原「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也正式更名為「公共衛生學院」。
■本校第10所學院,「營養學院」正式成立
營養學院因國人食安問題嚴重而催生,以「食得營養、食得安全,雙重把關全民健康」為宗旨,目前學院內有1979年創系的保健營養學系、保健營養學系碩士班(1995年)、保健營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0年)、保健營養學系博士班(2002年成立),及本學年度成立國內第一個整合保健營養與食品安全專業的「食品安全碩士學位學程」。教育部並核准106學年度創新成立國內唯一的「食品安全學系」及「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右圖:8月1日甫成立的營養學院於3日即舉辦了行動營】
近幾年新成立的營養學院(2016)、管理學院(2015)、醫學工程學院(2015)、人文暨社會科學院(2010)、醫學科技學院(2010)等5學院,加上歷史悠久的公共衛生學院(2000)、護理學院(2000)、藥學院(2000)、口腔醫學院(2000)、醫學院(1960)計有10學院,北醫大與時俱進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歇,同時積極推動重點研究、整合學術能量,校方目前正精進各校級研究中心的特色研究。
【左圖:北醫大10個不同醫事專業的學院,增添醫學教育的多樣性與競爭力】
■精進校級研究中心研究特色
●生醫器材研發暨產品試製中心(2009):中心以產品為導向,研究醫療器材設計/運用,與開發相關製程技術,如表面處理、生物材料製備/合成、列印技術等,將具事業發展潛力的醫療器材研發種子和企業,育成具市場性的商品和具跨國競爭性的產業。
轉譯醫學研究中心(2009):近年研究發展重點包含癌症研究、神經損傷與再生研究和轉譯醫學研究,並藉由人體生物資料庫、臨床試驗中心、健保資料庫加值中心及核心實驗室等核心平臺提升研究量能,並連結臨床及基礎研究,將研究成果技術移轉,以加強生物科技產業的研>能力,生根產業,永續經營。
【右圖:轉譯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實驗室2012年開幕茶會】
【左圖:生醫器材研發暨產品試製中心開發的「3D複合式生物列印系統」,可客製化醫材】
●癌症研究中心(2010):中心著重於臨床與基礎結合的轉譯醫學,整合附屬醫院、臺北癌症醫院及特色癌症研究團隊(乳癌、大腸直腸癌、腦癌及前列腺癌)進行研究,致力於尋找癌症的生物標記,並發展出各種快速篩檢的系統。
●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2010):研究方向著重在腦損傷的診斷及治療,以及腦損傷引發失智症的相關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成功檢測出輕度腦創傷及癒後評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放射醫學領域頂尖的期刊《放射醫學雜誌》。建置國內輕度腦外傷病人生物資料庫(目前已有近500例,病患追蹤期最長已有4年;生物標記、精確診斷及新藥開發為未來研究發展重點。
●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2015):在考科藍官方正式認可下,於2015年在本校成立考科藍臺灣(Cochrane Taiwan)中心。將藉由高品質的系統性文獻回顧,以促進優化臨床實務決策,致力加強考科藍文獻回顧在臺灣及東亞地區的應用與影響。並與國內有志研究者進一步合作,提升考科藍文獻回顧的研究結果能廣泛且有效地應用至健康照護、政策決定及民眾福祉。
【左圖: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2015年9月的成立茶會】
【右圖:張文昌董事長(左)與閻雲校長於2016年3月為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揭牌】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2016):製備臨床級的細胞與幹細胞,積極推動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學術研究能力與臨床醫療,整合幹細胞醫學研究特色團隊,全方位推動細胞與幹細胞治療/再生醫學治療/免疫細胞治療之前臨床動物試驗與臨床轉譯醫學研究。以癌症(攝護腺癌、肺癌、乳癌、大腸癌、肝癌)與幹細胞重要疾病醫療(牙周病齒槽骨再生、腦創傷神經退化、糖尿病傷口癒合)為首要研究目標。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2016):針對醫療環境變遷,推行健康政策法規研擬、健保制度評估與決策分析支援、長期照護政策規劃與品質提升、醫療系統安全與應變等議題研究,如:DRG制度、醫師人力、老化醫療費支出及弱勢照護等。以發展應變工程(Resilience Engineering)、實證資料分析、系統模擬為中心特色。
■加入國內外學術聯盟,擴大教育與學術資源
●臺北聯合大學系統:2009年由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三校決議創立,並於2011年經教育部核准設立,2014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加入,4所大學在學術發展各有專精,彼此異質性高,正好互補,並以教務、學務、研發、總務、資訊、國際、圖書與體育等8個工作小組進行交流,是目前國內各大學系統中,地理位置最近、互補性最強、領域最完整的「高等教育策略結盟」之一。
2014年6月4校校友總會組成「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校友聯合會」,以彰顯母校精神,協助母校發展,服務校友,鼓勵後生,提升素質為宗旨,4校校友總計超過30萬人。此外,4校教師可跨校組研究團隊或合作計畫,學生可跨校選課、修讀輔系或雙主修,並合辦各項活動與賽事,如:學術研究成果聯合發表會、教師教學研習營、北鼎聯賽、劍道大會、國際學生歌唱比賽等。【圖:左為北聯大系統在本校舉辦2016第一次委員會議,右為2014年校友聯合會在「千人健行作公益活動」中主席交接授旗典禮】
●優九聯盟(U9 League):2016年5月由大同、文化、北醫、世新、淡江、東吳、銘傳、輔仁及實踐等9所大學組成。聯盟成員橫跨理工、商學、農學、醫學、傳媒、法學、語文、民生、教育、環境、藝術及設計等不同專業領域,希冀透過「跨校跨域」合作,培育大專學子兼具專業領域的深度與跨學科的廣度。未來可透過各校專長領域、教學資源的互補,讓各校學生跨校修習學分、借閱圖書等,未來希望能申請修雙學位或輔系。【圖:9位校長進行結盟儀式,各校日後可提供學子跨校與跨領域的教學資源】
●STAR聯盟(Stan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 Consortium):由美國史丹佛大學、本校、陽明大學、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組成,以ALDH2基因為主的遺傳基因篩選平臺,可檢測「蠶豆症」(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ALDH2、G6PD)、吉伯特氏症候群(Gilbert′s Syndrome)及多種癌症,未來將可守護民眾的健康。
東南亞近5.6億人口患有ALDH2線粒體基因變異症,臺灣高居在亞洲各國之首,罹患率高達45~47%。ALDH2基因變異是最常見的酵素病變,關聯及某些疾病,甚或對罹患者引致嚴重健康危機。我們相信臺灣當前極重要的任務,乃為領先帶動對ALDH2的研究,盼望集結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研究,以達到對ALDH2進一步研究的目的。
此外,本校並與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高學醫學大學、馬偕紀念醫院等成立「生物醫學育成聯盟」;與台大、中山、中原、中興及中研院等成立「臺灣技術聯盟」,未來更將繼續擴及其他校院與國際單位的合作,期在學術研究發展上達到其利斷金與加乘效益。【下圖:STAR聯盟已在北醫大舉辦2屆國際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