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105學年度特聘教授,由黃彥華、許準榕、劉景平、李友專等教授獲選

臺北醫學大學105學年度(第3屆)特聘教授的遴選,由醫學系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黃彥華教授、醫學科學研究所許準榕教授、藥學系藥物科學學科劉景平教授、醫學資訊研究所李友專教授獲選,聘期自2016年8月1日起至2019年7月31日止。

本校為鼓勵專任教授致力提昇學術水準,爭取更高榮譽,2014年2月訂定了「臺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設置辦法」,由年資滿3年(含)以上的教授具申請資格,以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者、教育部國家講座者、教育部學術獎或特約研究人員者,或3年(含)內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者等條件,歡迎校內教授積極爭取這項榮譽。

特聘教授於每年5月徵選,可由本人或系所、學院提出,經校、內外學術及特聘教授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審查結果提送校教評會通過後,報請校長核定後敦聘之;通過的名額以全校教授總數10%為原則。人力資源處特別邀請4位特聘教授發表獲選感言,並刊登於本期《今日北醫》電子報。(文/人力資源處)【右圖:閻雲校長(右2)頒發特聘教授聘書予許準榕教授(左1)、李友專教授(左2)、黃彥華教授(右1)】

■黃彥華教授感言
非常榮幸獲得本校第3屆「特聘教授」殊榮,我想,這個榮耀更該歸屬北醫大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團隊。感謝長官長年的栽培與校方的大力支持,成立「校級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建立國內大專校院第一間以細胞治療為重點的「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ood Tissue Practice, GTP)實驗室,並通過教育部核定成立全國第一所「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班學位學程」,專精培養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高階研究人才,因此中心兼具基礎轉譯研究、臨床實務、與高階教育的全面項功能,全力推動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轉譯醫學研究與臨床實務。

衷心感謝這樣好的機緣成為北醫人。我1997臺大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接受幹細胞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員的訓練;2002年在醫學系生化學科的邀請下,離開中央研究院,加入了北醫的行列,教學研究,研究教學,至今14年,我總覺得自己是受了上帝祝福的羊,在北醫領受了祂的總總恩典。【右圖:黃彥華教授】

我原是個化學系學生,大學時深深為「有機化學」著迷,大一暑假便進了有機實驗室當起大學部學生,日夜窩在有機合成實驗室,一心想成為化學家。讀完有機化學,再接觸生物化學後,發現原來有機化學是細胞生命的基本語言,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縱向血緣與橫向友誼之相互牴觸與包容,正微觀巨相地一一闡述生命中的大千世界,好微妙。

於是,拎起行囊,一頭栽進幹細胞醫療與癌症的醫學領域。剛到校任教時,生化學科位於操場旁的解剖大樓,特別感謝當年醫學院的曾啟瑞院長、陳建志主任與施純明主任對我的提攜,生化學科前輩老師們的照顧,才得以在北醫生根;之後閻雲校長與黃朝慶院長對幹細胞與細胞治療的的大力支持,於是能學有所用;多年來研究生們的相互支持,日夜相挺,實驗室才能逐漸穩定茁壯。【左圖:黃彥華教授(右)今年甫榮獲105年度「董大成博士癌症基礎醫學研究傑出獎」,與閻雲校長(左)及董光世董事長(中)合影】

我的研究工作聚焦於「幹細胞之轉譯醫學與臨床細胞治療」。我覺得微環境是影響幹細胞命運的關鍵因子,就像環境影響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樣。因此,我們實驗室的研究主軸聚焦於探討微環境因子(如低氧與發炎)如何調控多能性幹細胞基因OCT4於胚胎幹細胞與癌幹細胞的恆定表現機制,我們選擇了國人好發的肝癌與乳癌探討癌細胞重新表現多能性幹細胞基因之機制臨床意義;同時也選擇具臨床使用安全性之微小血液幹細胞與胎盤蛻膜間質幹細胞進行臨床醫療未滿足的相關疾病前臨床動物試驗與臨床試驗。

有幸獲行政院科技部支持,蒙多年期幹細胞旗艦計畫與傑出優秀年輕研究學者計畫的補助;因在本校參與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之轉譯研究臨床試驗,因此有機會受邀請協助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相關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法規建置與試驗審查。感謝一路不吝栽培的貴人與恩人,讓生命有無限可能;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有機會體驗人生無限風景。感謝!

■許準榕教授感言
很高興能在105學年度榮獲北醫大特聘教授,這對個人而言是無比的榮耀,我於1988年北醫大畢業後至臺大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次年至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擔任預官講師,退役後就到母校服務至今共已22載,並於1999年升任教授。

個人曾擔任醫學系藥理學科主任長達15年,期間曾籌設藥理學研究所並擔職所長,之後陸續擔任醫學研究所所長、醫學院學術副院長,2012年9月榮任研發長一職至2016年1月底。除了在校內擔任各種學術行政職之外,準榕也積極參與校外各種學術相關活動,如擔任醫師國考醫學(二)總召、國考藥理學的命題、組題及釋疑委員等;同時參與科技部(前身為國科會)學門複審委員(如藥理學門、生化暨分子生物學門等)及台灣藥理學會理事等。【右圖:許準榕教授】

在獎勵榮譽方面,個人曾獲頒第1屆王民寧學術獎、美國黃際鑫學術研究獎、台灣藥理學會傑出研究獎、北醫大學術研究獎(since 1999~2015:除2000外),每年也獲得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甲種研究獎等。於研究方面,個人主要研究領域在心血管藥理學方面,特別是探討動脈血栓及缺血性腦中風方面的相關致病機轉研究及相關治療藥物的開發。此次榮獲特聘教授資格,是對準榕過去努力的肯定,同時也對未來努力方向的期許,個人特別珍惜。(文/許準榕教授)【左圖:閻校長頒贈許準榕教授(左)特聘教授證書】

■劉景平教授感言
我的研究專長是藥物設計與合成,非常感謝與我一起工作的藥理學家、藥物動力學家、藥劑學家、毒理學家及臨床醫師,也感謝一起打拼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也感恩一路提攜的師長。

受到大學時「藥物化學」課程的啟蒙,碩博士班和博士研究員時期指導教授們的影嚮,讓我對創新藥物的研究一直深感興趣,或許是藥學系畢業的關係,一直有著想要做「藥」的夢想,就以五月天《將軍令》的歌詞「你相信什麼、你執著什麼、你就是什麼」與大家共勉之。【左圖:劉景平教授】

■李友專教授感言
環顧全世界由於人口的老化、醫療費用的成長問題,臺灣每年在醫療上的支出高達6,700億,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適切運用資訊暨通訊科技於醫療上,是解決醫療費用上升的有效方法。故友專在1991年完成醫學系七年學業,即前往執全美醫學資訊領域之牛耳的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鑽研醫學資訊,於1994年取得醫學資訊博士學位後,即應邀返回母校擔任醫學資訊中心主任,致力建設北醫成為臺灣的醫學資訊重鎮。

在各方支持下,陸續完成全國第一套網路醫療影像管理系統及網路皮膚病診斷系統。1999年首先提出醫療資訊交換中心的藍圖,2001年將此醫療資訊交換中心架構推展至全國11家先導醫院,期使病歷資訊能在兼顧安全及隱私的前提下跨院流通,以提高醫療照護的品質。2003年於萬芳醫院擔任國內第一位醫事資訊副院長,規劃成立亞洲第一個病人安全資訊中心,目標在利用醫學人工智慧研究,偵測並防止醫療錯誤及不良事件,降低其所導致病人的傷害,進而全面提升病人安全。【右圖:李友專教授】

2005年時完成了「臺灣電子病歷基本格式計畫」,以標準的電子格式提供給病人自行保管運用,開創世界上第一個「以病人為中心之病歷資訊交換」平臺,也將臺灣正式帶入「病人賦權」的時代。為尋求更進一步的電子病歷資訊加值,2006年開始推動成立「醫學研究資料庫聯盟」,整合多家臺灣大型教學醫院的電子病歷資訊,匿名化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臨床醫學研究資料庫,大量提升國內醫院研究上的能量,進而改善醫療品質。

友專除具皮膚科醫師資格,長年致力於醫學資訊及醫學資訊教育的發展,除創立臺灣第一所醫學資訊研究所,也成為第一個擔任亞太醫學資訊學會主席的臺灣人,使臺灣醫學資訊領域與世界接軌。在醫學資訊界努力耕耘二十餘年,期間除獲第39屆十大傑出青年、行政院衛生署三等衛生獎章的肯定,更於2010年獲頒美國醫學資訊最高學術榮譽委員會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cs),為唯一的亞裔,也是唯一的臺灣人。近期又因個人在醫學資訊教育的貢獻獲得國內資訊人才桂冠「傑出資訊人才獎」的肯定。

今年非常榮幸獲得本校「特聘教授」的殊榮,感謝長官們的提攜及過去共同在醫學資訊領域一起努力的夥伴,特別感謝院級的「健康資訊科技國際研究中心」(ICHIT)每位成員的付出,得以累積足夠的學術研發能量,使團隊研究成果更加豐碩。【左圖:閻校長頒贈李友專教授(右)特聘教授證書】

友專近年來除了每年持續取得政府機關專題研究計畫補助,更獲得科技部整合型研究計畫與本校特色前瞻研究團隊的培育。未來期望能將現今的研究成果發揚光大,積極整合及培育醫學、公衛、生醫、工程、資訊、管理等跨領域研究人才,並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藉由醫學資訊建立發展國內精準醫療的基石。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