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獲科技部「國家級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第1年補助金額達1千4百萬

臺北醫學大學及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法人工業研究院組成的跨校跨領域研究團隊,於眾多優秀團隊中脫穎而出,以第1名優異成績獲得科技部推動「106年度產業創新旗艦計畫──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為期3年的國家型研究計畫,並獲最高經費補助,第1年核定計畫金額為1,400萬元。

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老人家的健康照護是目前全球亟需面對的嚴峻挑戰,再生醫學科技研發及產學臨床實踐,可改善民眾健康,提昇生活品質,同時帶動醫療生技產業經濟的發展,成為全球各國全力發展的領域。

科技部有鑑於此並配合政府目前的「5+2產業規劃」,今年推動「106年度產業創新旗艦計畫──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以再生醫學的多面向發展為重點,包含整合跨領域科技、產學鏈結、新創產業、人才培訓以及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等面向,公開徵求國內跨領域研究團隊。在20餘個提出計畫的研究團隊中,計有6個入選並獲得經費補助,以臺北醫學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跳脫只停留在基礎研究的傳統框架,直接推進到轉譯醫學及轉譯產學的全方位視野,獲得高度肯定,從眾多優秀團隊中脫穎而出。【左圖:以北醫大為主的跨領域研究團一舉取得科技部為期3年的「國家級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

總計畫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是本校近年來全力推展的研究重點,2015年成立了校級的「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2016年「GTP核心實驗室」落成揭牌,完備臨床級細胞製備之國際標準規範,同年再通過教育部核准亞洲第一且唯一的「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積極培養高階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的專業醫學及產學人才,今年已成功招收6名國內與國際博士班研究生,將於9月入學。【右圖:2016年1月本校張文昌董事長(左)與閻雲校長共同為「GTP核心實驗室」揭牌】

這項為期3年的計畫,將聚焦在老化與醫療未滿足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褥瘡、重度燒燙傷等傷口照護,以及齒槽骨再生、多發性硬化症、老人失智症等棘手的臨床問題。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彥華特聘教授指出,上述疾病大都與老化與醫療未滿足相關,目前臨床藥物無法有效治療,只能減緩其惡化速度。該研究團隊全力研發的全身安全性人類微小血液幹細胞(SB)及人類胎盤絨毛膜蛻膜間質幹細胞(PcM SC),都具有治療這些疾病的高度潛力,有的正在衛生福利部審查,即將進入第一/二期臨床試驗,前景可期。【圖:北醫大「GTP核心實驗室」設置了晶片式流式細胞分析分選儀(左圖)、A2級生物安全操作櫃(右圖)等設備】

此外,整個計畫完整涵括臨床前基礎/轉譯醫學(細胞治療產品品管與雲端資訊數據分析、藥毒理試驗與細胞藥物仿單建立、生醫組織工程及3D列印試驗)、臨床試驗、法人產業延伸、高階人才培育,將開啟細胞治療與社會的對話,協助相關法規的建置,同時成為臺灣銜接國際細胞治療的對話窗口與交流橋樑,帶領臺灣與國際接軌,為臺灣剛起步的細胞治療打下紮實基礎。

此一國家型計畫由閻雲校長領軍為總計畫主持人,以北醫大校級細胞治療與再生學研究中心為基礎,邀請來自北醫大、臺大、中央研究院以及法人工業研究院的領域專家們組成跨校跨領域研究團隊,成員包括臺大的陳惠文教授/所長、曾宇鳳教授、林泰元副教授、郭柏齡副教授、蘇真真醫師;中研院的林仲彥副研究員及工研院的沈欣欣主任;北醫附醫的簡雄飛副院長、區慶建主任及北醫大的黃彥華特聘教授/主任曾厚教授、李崇僖所長、吳友志助理研究員等,並責交北醫大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代為組織及全力推動。(文/秘書處)【下圖:研究團隊合影,前排左起:區慶建主任、李崇僖所長、曾宇鳳教授、黃彥華主任、閻雲校長、林泰元副教授、陳惠文教授、吳友志助研究員、蘇真真醫師;後排左起:曾厚教授、林仲彥副研究員、吳佳蓉、吳孟學博士候選人、郭勇哲博士】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