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醫學教育館於2017年10月31日至2018年1月15日,在醫學綜合大樓2樓展出「臺灣烏腳病與王金河醫師影像特展」,是該館首次的醫學人文推廣教育特展,希望藉此呈現臺灣小角落所發生的珍貴事蹟,以喚起良善的人性光輝,並作為北醫大師生醫療教育的典範。
31日特別舉辦開幕典禮,由林建煌校長、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王鳳群董事長、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王芳美館長及國立臺灣博物館林一宏研究員擔任揭幕嘉賓,王金河醫師的子女王素紅女士、王春滿女士,及本校吳介信副校長、施純明主任秘書及北醫大的同學們也都到場共襄盛舉。
【左圖:左起林一宏研究員、林建煌校長、王鳳群董事長、王芳美館長共同為特展揭幕】
【下圖:林建煌校長(右圖)與王鳳群董事長(左圖)致辭】
「臺灣烏腳病」是1950年代末期開始,本地特有的一種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嚴重危害臺灣西南濱海地區,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在當時造成社會人心惶惶外,患者發病的時候會極度疼痛,而且會蔓延產生出壞疽,導致必須截肢才能存活,因為疼痛的關係,罹患者常常幾個月不能正常飲食及睡覺,身體相當虛弱,心理上的痛苦也極大。
在烏腳病盛行的那個年代,北醫大的師生也在各自的領域與專長,貢獻一己之力,希望能協助治療與預防這個疾病,當時透過臨床研究、文獻報告、病理組織、流行病學、動物實驗以及生物統計學等面向外,更透過公衛系統與防治的觀念,來根絕烏腳病的再次發生。【左圖:北醫大同學跟隨林建煌校長(中)熱烈參觀特展】【右圖:王鳳群董事長(右)與王素紅女士(中)參觀展覽】
本校從1983年暑假,由洪清霖教授等人開始帶領學生在烏腳病盛行地區,舉辦義診與公共衛生教育,改善民眾的健康,同時也從事烏腳病及膀胱癌流行病學研究的調查,探討這些疾病的病因,並陸續發表研究成果於醫學期刊雜誌。前校長董大成教授、薛玉梅教授、邱弘毅教授等亦投身探討飲用水含砷量引發烏腳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等疾病間的研究。研究團隊更建立了無機砷代謝產物測量實驗室,培育出許多優異的流行病專家,並與國際組織合作,幫助國際上的其他受害者。【左圖:右起薛玉梅教授、邱弘毅教授與陳建仁院士共同參與泛亞及太平洋地區氟砷研究會議】
在這些後續研究工作開始前,對於臺灣烏腳病史上最重要的人,還是被稱為「烏腳病之父」的王金河醫師,他在1960年北門鄉自己的診所免費診治烏腳病,這年適逢本校創校,從那個時候開始,王金河醫師為烏腳病患者提供了25年的免費服務,最高紀錄曾收容80多人。
王金河醫師及醫護人員非常有愛心地照顧著每位患者,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換藥,每天免費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飲食,自己動手替死者釘棺木、將死者下葬,在在展現其熱忱、愛心及同情心,真正是防治臺灣烏腳病的先驅。為了彰顯王金河醫師在烏腳病蔓延時期所付出愛與奉獻的事跡,在獲得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協辦下,才能透過本次展覽讓參觀者回顧王金河醫師一生的善行義舉,深刻地體會到何謂「醫者父母心」。(文/秘書處校史室)【右圖:王醫師親自背行動不便的患者】【下圖:與會貴賓合影,左起施純明主任秘書、王春滿女士、王素紅女士、林一宏研究員、林建煌校長、王鳳群董事長、王芳美館長、吳介信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