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澂毅助理教授學術分享:人類暴力與攻擊行為的神經基因相關影響因子

公共衛生學院傷害防治學研究所陳澂毅助理教授,於2013年10月取得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期間先後至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精神病學暨社會行為神經科學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訪查,並於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進行為期3年國防役博士後研究工作,於2017年10月即至北醫大任教。

陳老師近年來聚焦於神經影像學技術,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過去幾年透過檢驗大腦的功能變化,配合心理學模組在行為科學層面上的假設,提出有效詮釋複雜行為特徵如:個體差異的神經心理證據,陸續發表數篇重要研究成果;在2017年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期刊的研究,陳博士同時結合腦電波與磁振造影資料,利用高空間解析度的磁振造影數據,彌補腦電波研究對於腦波歷程實際大腦神經來源不明的缺點。【右圖:陳澂毅助理教授】

對於行為神經科學技術與研究方法,針對暴力與攻擊行為之傷害防治議題與應用,僅就近來主要的研究成果彙整概述如下:攻擊和暴力事件不僅給受害者和加害者都帶來巨大的代價,對整個社會更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估計每年每病房單位的護理成本超過1/3都投入到與暴力和侵害有關的處治之中。過去累積許多神經生物學證據,指出神經結構和功能異常存在於監獄中的暴力犯或是擁有異常精神病理學特徵(如:品行障礙,反社會和冷酷無情特質)的受試者大腦中,但這些證據仍欠缺足夠之外在推論效度,導致無法極大化其對於預防和控制潛在暴力之應用價值。

因此透過大量收案,結合多層次分析如:電生理學、行為科學、遺傳學、神經血液動力學和大腦結構測量與分析等方法,預期能夠交叉比出可能的暴力與精神病態特質相關之神經基因遺傳風險及保護因子。(文/研究發展處整理)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