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北醫大的黃金時代,齊為2028年成為國際一流醫學大學努力

金秋時節,北醫校園充滿了一股新的氣息,大學部及研究所的新同學踏入校門,正式成為北醫人,建煌在這裡代表北醫全體師生,展開雙臂誠摯的歡迎這批北醫新血。

炎炎夏日,暑假期間本校7月間舉辦了校務發展研討會,接著8月舉行了全校主管共識營,大家腦力激盪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共同為北醫未來的10年,勾勒出美好的藍圖。回顧過去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校完成一項項不可能的任務,展現創校以來最好的成績,我們正處在北醫有史以來資源最好的時刻,也是發展的黃金時代;除以創新驅動,透過科技導引,打造智慧北醫外,還要以創新思維提升整個體系的附加價值及影響力,期望在2028年成為國際一流醫學大學。

2018年2月獲得了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連續5年(2018~2023)共13.35億元,整體在全國大學排名第9,私立大學排名第1;而本校癌症轉譯研究中心另獲得Global Taiwan計畫每年補助3,500萬,5年共1.75億。今年6月,QS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北醫居世界第362名,同時,名列2018年QS、THE亞洲大學排名前百大,分居第76、83名,均為國內私立大學首位;《遠見雜誌》7月初公布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北醫在醫科類及私校類均排名第1,再加上生師比、學生平均經費、近3年學校購買圖書資料其每生平均金額等5項均為第1;充分展現國內外對北醫近年的整體校務發展的高度肯定。【圖:林建煌校長(右)代表學校接受《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左)頒贈醫學類典範獎】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北醫正式成立「實體」的跨領域學院,下設跨領域學習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數位自學中心,特別在「杏春樓」1樓及B1以500坪的空間,打造跨領域學習與創新創業基地,今已成為全校同學最喜愛的地方。【圖:跨領域學院於2018年4月17日正式揭牌(左圖),500坪的學習空間成為北醫學子的最愛去處之一(右圖)】

學院更獨創了「跨領域微學程」,目前已開設過程式設計微學程、大數據微學程、創業實踐微學程及數位內容微學程等30餘門課程,107學年將增設至50餘門課程,學生只要修6學分,就能取得證書,還可認列選修學分;並導入國外磨課師(MOOCs)課程,且創先全國提供100美元自學基金予通過線上國際課程的同學,以促進學生數位自學的能力;而這種「以學習來驅動學習」的方式,更是北醫的創舉之一。

北醫不斷提升研究品質,並將研究成果產業化,以「發展產業導向之技術商品化,接軌國際合作之創業生態系」為目標,成立事業發展處與北醫國際生技公司,有效推動研發成果育成輔導、衍生新創運作模式,目前校內已經有9家衍生新創公司成立,包含新藥研發、醫療器材、分子檢驗與人工智慧醫療應用等;並訂有相關獎勵措施,鼓勵校內技術團隊投入產學導向研究。

近年來全力推動國際化的成果,目前全球已有221所盟校,且實行校級重點盟校策略,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凱斯西儲大學、南加州大學及日本北海道大學等校級重點盟校,進行全面性合作。各學院也分別進行一學院一重點國際盟校的合作,除推展國際研究計畫與國外學者互動交流,並提供本校學生短期出國交換課程,讓同學們有機會到國外學習,增廣見聞。此外,已簽訂23個雙聯學位學程全球計畫,讓北醫學子有更多研究進修深造的機會與管道。【右圖:林建煌校長(前排左2)今年8月底率本校代表團訪問日本北海道大學,與北海道大學校長Toyoharu Nawa(前右2)等合影】

此外,還有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及寧波醫療中心等機構;結合一校六附屬醫院的人才與特色,北醫全面展開各項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聚焦在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等,這些領域將成為北醫的亮點研究。另外,臺北癌症中心大樓與精緻質子治療中心於今年動工,預計兩年(2020年)完工;雙和醫院B基地預定年底動工,2022年完工啟用,教學研究大樓及生醫科技大樓兩棟大樓的總樓層地板面積約23,000坪,日後將大幅提升教學、研究空間,並將成為臺灣生技發展的重要基地,開啟北醫大產學合作的美好願景。【圖: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左圖)於2018年4月21日在雙和醫院揭牌,雙和醫院B基地預定年底動工(右圖)】

現今的北醫,有一個很好的人才平臺,並透過教育與研究產生影響力,以醫療及生技事業產生附加價值,唯有以影響力及發揮附加價值,才能將北醫建構成幸福機構。未來的北醫大,將導入創新的科技,在教育與研究上持續發揮影響力,在醫療與事業體上提升附加價值,期待未來,北醫大醫療健康體系不僅是個智慧北醫,也是個幸福北醫!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