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度計有醫學院有吳連禎老師、吳聲明老師、李耀東老師、侯宗昀老師、張宜崴老師、黃錦前老師等及護理學院邱惠鈴老師、營養學院楊惠婷老師、通識教育中心楊明達老師、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明智煥老師等10位教育生力軍加入臺北醫學大學的大家庭。
▓吳連禎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骨科學科助理教授、雙和醫院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博士、陽明大學復建科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學士
經歷:臺灣脊椎微創醫學會會員、臺灣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中華民國關節鏡及膝關節醫學會會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總醫師
研究專長: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微創脊椎手術、骨脊椎外科
服務:2016年赴馬紹爾群島共和國臺灣醫療團計畫
▓吳聲明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授
學歷:長庚大學生物醫學所博士、臺灣大學農業化學所碩士、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學士
經歷:長庚大學生物醫學所博士後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研究助理
研究專長:分子生物學、腫瘤生物學、慢性阻塞性肺病相關研究
▓李耀東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精神醫學科講師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主任、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及精神部老年精神科臨床研究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總醫師住院醫師
研究專長:老年精神醫學、失智症、老年憂鬱症、老年焦慮症、老年睡眠疾患、口腔灼熱症
榮譽:106年度老年精神醫學會優秀青年研究人員交流獎、105年度雙和醫院研究論文暨海報競賽醫師組第3名
服務:新北市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心理健康服務計畫諮詢專家顧問、全人友善博物館失智高齡者文化近用計畫諮詢委員(國立臺灣美術館)
感言:謝謝校方給我這個機會,除希望能對北醫莘莘學子有所貢獻外,我的專長主要是一般精神疾病,此外,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精神疾病與失智症更已投注近十年經歷在臨床工作與相關主題的研究上。目前正進行老年自殺族群之相關大腦研究,希望能與對相關領域有興趣的醫師和老師合作,教學相長,天天開心。
▓侯宗昀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內科學科助理教授、萬芳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萬芳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
研究專長:內科風濕免疫過敏疾病
▓張宜崴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病理學科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
學歷:義守大學生物技術與化學工程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理科專任主治醫師、義大醫院病理部主治醫師、義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泌尿病理、腸胃道病理、轉譯醫學
感言:二十年前成為北醫醫學系新鮮人,二十年後重新回到北醫繼續當北醫醫學系「教師」新鮮人。讓大家一起共創北醫榮耀!
▓黃錦前老師(醫學院)
現職:醫學系骨科學科助理教授、雙和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經歷:萬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研究專長:軟骨修復、再生醫學、轉譯醫學、生醫材料
榮譽:2017年台大醫學院博士論文優秀著作獎
▓邱惠鈴老師(護理學院)
現職: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學士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兼任講師、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原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兼任講師及校外實習指導員、新光醫院急診部護理師
研究專長:失智照護、長期照護、老人護理、執行功能、老人活動設計與安排
▓楊惠婷老師(營養學院)
現職: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藥學博士、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食品暨藥物安全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義守大學營養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食品安全管制系統、保健食品功能性開發、精神疾病與營養
服務:中華大數據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發展育成中心主任、中華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楊明達老師(通識教育中心)
現職:通識教育中心體育組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體育大學博士、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學士、臺北市立大學球類運動學系學士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專案講師、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世新大學兼任講師、臺北市立大學兼任講師、臺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東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研究專長: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訓練生化學
▓明智煥老師(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現職: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日本京都大學生命科學研究科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理及生物物理學系碩士、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物理學系碩士、韓國大學物理系學士
Life Sciences, Kyoto University(PhD.)、Physiology and Biophysic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M.S.)、Physics,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S.)、Physics, Korea University(B.S.)
經歷: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ting Researcher、Einstein Foundation Berlin, Research Fellow、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 Fellow、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Research Scientist、Hiroshima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Osaka Bioscience Institute, Predoctoral Researcher、Korea University, Predoctoral Researcher
研究專長:生理節律神經科學、時間意識
榮譽:107, Nakayama Foundation for Human Science Research Grant、097-100, Mitsubishi UFJ Trust Scholarship、091, Baek-Woon Fellowship for Distinguished Students
感言:Time flows differently in us, yet we all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sleep at night. The rhythm-called circadian rhythm-is biologically generated, and lets us adjust our activity schedule to the day-night cycle. That is what I study, and what I continue to study as a means to understand subjective time and eventually subjectivity itself, which is a prime mover of consciousness. When each one of us is so unique and paces so differently, it amazes me to see the synchrony of our daily activities; although, for must of us, it is what causes the rush hour traffic jam. Here, 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I am making a miniature “capsule hotels” for mice. Taiwan has a great tradition of making things. All components are made locally, and the lights and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hotel” can be controlled from a computer. With a small trick of environmental manipulation, circadian activity patterns in mice can be reorganized completely, according to my design. These experiments are already providing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lighting, and enabling smart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our daily lives. Yet, I and my team are going a bit further and deeper. We are planning to image neuronal activities in the brain while the mice change circadian activity patterns. This again takes making things, with components and craftsmanship available in Taiwan. We are hopeful, and would be happy if we could start a small tradition of creative neuroscience with homemade tools.(文/人力資源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