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小欣因重度腦性麻痺失去四肢的主控權,從小受制於輪椅,只能看著雙胞胎妹妹自由跑跳,看在父母眼裡滿是心疼;5歲的小圓因腫瘤影響到下肢控制、動作的能力,行動屢屢受挫讓貼心的她漸漸失去笑顏。兩人透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Lokomat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一步步跟著機器人學走路,從原本完全需要他人協助才能站立,到如今已能自行站立,讓漫長的復健之路透出曙光。
北醫附醫復健醫學部康峻宏主任表示,全臺約有16%兒童因腫瘤、精神疾患或神經系統疾患,需要透過復健協助他們健全發展,而先進科技導入醫療照護可為過去治療、訓練困難的病童,灌注新的希望;為此,本院引進全臺少有的兒童步行機器人復健資源,藉由病童與家長的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如何為這些家庭帶來希望,也盼能陪伴更多的小欣與小圓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小欣是雙胞胎中的姊姊,因重度腦性麻痺喪失四肢的主控權,不僅需要仰賴輪椅代步,也無法自行站立,小欣的爸媽不諱言,無法給她如同雙胞胎妹妹的健康人生,對小欣始終心懷愧疚。3年前因緣際會得知北醫附醫的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後,3年來逾百次的訓練,小欣的堅持與努力,讓她從無法站立且完全需要他人協助轉位與站立,到如今能夠自行站立且僅需一人在旁陪同,一步步邁向她的夢想,希望在小學三年級時能靠著自己的力量跨步前行。【左圖:北醫附醫療團隊贈送球鞋,為小欣加油,左起兒童神經外科黃棣棟主任、小欣父親、小欣、曾頌惠醫師、康峻宏主任】
小圓2018年1月背部劇烈疼痛,甚至痛到以淚洗面,無法入睡,檢查後發現為原發於脊椎的尤文氏瘤,腫瘤已影響下肢感覺及動作,讓她失去自行行走的能力,心情跌入谷底,家中也陷入陰霾,幾經溝通才願意在機器人步態訓練協助下,重新學習走路。經過7次療程,就從原先需要旁人完全協助才能站立,進步到一人在旁些許協助即可使用助行器於平地行走,終於綻放笑顏。陪在一旁的爸媽說,每每看到孩子喪失信心實在很痛心,如果沒有機器人協助,很難想像這麼小的孩子復健會有多麽艱辛,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對脊髓損傷的病人是一大福音,小圓也因此重建信心,一家人有勇氣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本院復健醫學部曾頌惠醫師解釋,原則上,所有步態不良的患者病患都適合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但以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外傷、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與其他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病患最常見。神經具有可塑性,藉由高強度、高重複性且正確的練習,不斷改變與適應,使損傷的神經恢復功能,也就是「熟能生巧」;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即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由外骨骼式機械腳、體重支持系統、跑步機與即時視覺回饋系統及擴增實境組成,利用電腦控制模擬正常步態模式,協助病患移動雙腳步行,還可依照個人需求調整步行速度、體重支持的重量、機器協助力等,病患反覆不斷的練習行走,讓神經記憶、學習走路或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右圖:小欣3年來接受北醫附醫Lokomat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的復健,並以自身例子鼓勵其他病童不要放棄】
曾頌惠醫師提醒,對上述大多數病患來說,神經與骨骼肌肉損傷期的黃金恢復期為1年,透過機器人步態訓練積極介入治療,可縮短行走訓練時間約1至1個半月;曾頌惠醫師表示,病患接受1個月的短期訓練可提升下肢肌力、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關節活動度、3至6個月的長期訓練能提升步行能力、步態對稱性以及動態平衡能力,若加上積極的傳統復健訓練,可改善病患自我照顧能力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對於不曾會正常走路的腦性麻痺兒童而言,訓練的時間可能要更持久;不過,並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連續的療程,未來也盼能有機會讓更多孩童受惠。(文/北醫附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