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吳善弘醫師,透過中醫療法讓失智症患者更有生活品質

失智症在全球都是大問題,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料,2017年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臺灣至2017年底失智症患者約有26萬人,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更糟糕的是失智症人口還在不斷攀升,到了2031年失智人口將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臺灣人有2位失智者。

失智症患者在初期會有短期記憶力減退的問題,約定的事情常會忘記,買東西也常算錯錢,判斷能力也會減弱,不只平時的生活出現一些問題,以前的興趣也無法維持。到了中期開始對於自己所處的時間、地點產生混淆,對人的認知能力也越來越差,甚至開始出現幻聽、幻覺、妄想,造成與家人間溝通的困擾。到了最後重度失智症者,已無法用語言溝通、大小便無法自理,甚至吃飯吞嚥都無法完成,肌肉也變得僵直萎縮,只能孤獨的活在自己的牢籠中。

中醫療法的目標,是幫助不同階段的失智症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減緩記憶和認知功能的減退,減少情志問題和幻覺發作頻率,維持住生活能力,使用的方法除了大家最熟悉的中藥和針灸,也會配合使用耳穴來協助改善症狀。

在中藥方劑中,研究指出當歸芍藥散和鉤藤散等方劑能改善初期及輕度失智症的認知功能障礙,臨床上使用對於患者的頭暈、煩躁等症狀也有緩解的效果。而人參養榮湯則有維持患者認知功能和緩解憂鬱的作用外,也可改善心肺功能,及增強免疫功能和體力。另外如抑肝散等有改善精神與行為症狀方面的效果,可以幫助有抑鬱焦慮或其他精神症狀的病友。【右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吳善弘醫師】

針灸方面,報導指出能提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也能降低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嚴重程度,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或是腦波情況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除了身體上的穴道,臨床上還會使用頭上的運動區、震顫區、暈聽區、語言區等,以提升肢體活動、維持肌肉力量、增加身體控制或抑制肢體顫抖及維持語言能力。耳穴則可以維持失智患者進食能力與照護配合度,常使用心點、皮質下和神門等區域,除了可以安定病患的情緒,也可以改善焦慮失眠等症狀。

失智症適合中西醫一起配合治療,神經科和精神科有很好的影像工具可以確認患者的分型及嚴重程度,也有更精細的量表可以做評估,在了解患者狀況後,中醫可以使用最適合的方式介入,配合西醫治療,不但可以改善病友的生活,也可以減輕家屬的負擔,是最佳的治療策略。(文/吳善弘,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左圖:針灸能提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