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度癌症10大死因中,食道癌為第9名(在男性族群中為第5名),平均每10萬人口死亡率為7.6人。平均好發於50~70歲,且男性遠多於女性;發生部位因食道時常受到胃液逆流影響,好發於食道中下段;以腫瘤形態學而言,臺灣病友以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表現為主。
根據文獻,食道癌的可能致病因子大多和飲食習慣有關,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常吃含亞硝胺食物、發霉食物、熱茶、缺乏蔬果、礦物質、維生素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等。此外,近年來更有研究指出,有些喝酒後常滿臉通紅的「紅臉族」,很有可能體內缺乏代謝酒精的酵素(ALDH2),導致體內乙醛堆積、血管擴張、皮下微血管充血而臉紅,經年累月後易產生食道癌。統計指出,臺灣人有三成民眾屬於缺乏ALDH2的高風險族群,一喝酒臉就容易滿臉漲紅,可能都是食道癌的高風險族群。【右圖: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黃柏瑞醫師】
早期食道癌往往沒有症狀,因食道為具彈性的管腔,早期的腫瘤不會影響吞嚥;直到腫瘤局部擴散甚至遠端轉移時,常見以下症狀:
.漸進式吞嚥困難:一開始嚥不下固體食物、進而稀飯、流質液體,甚至口水都無法。進而產生食物逆流、營養不良、體重減輕。
.食物聚積在腫瘤上發酵,產生呼吸惡臭味。
.聲音嘶啞及胸骨後鈍痛及灼痛:腫瘤擴展至胸壁後壁。
.因吞嚥困難產生吸入性肺炎及呼吸道道感染。
.腫瘤侵犯至鄰近大動脈,可能會產生致命性之大動脈出血。
食道癌的診斷,主要透過內視鏡檢查及切片,食道X光鋇劑顯影檢查可以輔助診斷。在過去,早期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容易,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技術的進展,一些新的技術及設備,應用一些簡單的化學和光學原理,已經提高早期食道癌的診斷,進而改善預後。確診後可透過胸部X光、電腦斷層檢查、骨骼掃描作為腫瘤分期依據。依腫瘤早期或晚期,擬定治療規劃,包含:內視鏡手術,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支持性治療改善腫瘤衍生之併發症。
預防勝於治療,改善飲食習慣,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高風險族群及有症狀之族群定期就醫,才能提早診斷、改善預後。(文/黃柏瑞,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