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心獲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多項計畫補助,補助金額近225萬元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多位教師及人文藝術中心分別獲得108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人才培育補助計畫」,累計金額近225萬元,同時也是對北醫大通識教育的肯定。

▓林文琪、王明旭以及黃湘玲老師獲108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林文琪教授、王明旭助理教授以及黃湘玲助理教授等榮獲108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3項計畫補助金額共計92萬餘元。教育部自107年度推動該項計畫以來,通識教育中心已連續兩年都有教師申請通過。

林文琪教授身兼本校反思寫作中心主任,曾獲教育部通識教育傑出教師奬,長期致力推動跨校、跨域的「反思寫作教學」共學與共創,為國內推展反思教學的重要人物之一。林老師以「反思寫作微型課程教學模組之建構與學習成效分析」為題,獲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所肯定,持續深化反思寫作教學的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左圖:林文琪主任(左圖左)發展「反思寫作刻意練習工坊」教學模組中】

王明旭助理教授身兼跨領域學習中心主任,為本校規劃具前瞻趨勢的跨領域學分學程,以及協助教師從事跨領域教學,並擴展系統化學習資源。王老師以「醫學校院的跨領域教學研究—團隊合作教學策略對跨領域學習動機及其成效評估」為題獲得補助,期盼協助醫學院師生進行跨域教學及團隊合作學習,並評估其學習成效,藉以培養下一代具團隊力的創意生醫人才。【圖:同學進行跨域教學及團隊合作學習的情形】

黃湘玲助理教授身兼語言中心主任,自107學年度起推動英語直播教學,企圖打破實體教室限隔,翻轉課程設計。黃老師以「導入翻轉課堂機制和直播如何提高自主學習中的跨文化溝通?以英文簡報技巧教學場域為例」為題獲得補助,將透過計畫培養學生自學全球開放線上課程,並利用直播翻轉教室,讓語言學習沈浸日常生活中,希望為高等教育帶來不一樣的創新模式。【左圖:黃湘玲主任(左)與李多耕老師(右)進行英語直播中】【右圖:直播現場觀察留言】

未來,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教師持續秉持著「通識領航學校」的榮譽,致力深耕教學及研究,為本校培育更多「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

▓曾美芳助理教授獲教育部108年度「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
通識教育中心一般通識組曾美芳助理教授,以「城市記憶與數位展示」計畫,榮獲教育部108年度「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為期1年的補助,總補助經費達53萬元。

曾老師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其研究專長為明清財政史。近年來因負責本校教育部「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中自主學習相關業務的推展,以及教學卓越計畫發展社會參與式學習課程,開始關注信義在地文史發展。北醫鄰近的松山區及信義區,雖然位處臺北市中心,但由於發展較晚,社區歷史文獻極度缺乏。近年來,曾老師透過「城市的歷史記憶」通識課程,結合社會參與及自主學習,除了帶領同學進入社區,了解在地歷史發展之外,更藉由「社區印象工作坊」,帶領學生製作手冊,匯整出具有知識承載度的社區歷史記憶。【左圖:曾美芳老師授課情形】

為了能將同學辛苦的工作成果,讓更多人看到,曾老師積極尋求將社區印象工作坊成果在網路上呈現的可能性。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強調置入數位資訊技術,讓同學透過做中學,一方面活用學科知識,一方面熟悉數位工具的利用,對於課程發展而言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活水泉源。在108學年的計畫中,曾老師將結合GIS地理資訊系統基礎技術的應用,以及Vuforia圖片識別技術及Unity整合AR實境模擬技術進行開發,一方面讓修課同學找到自己對社區歷史的論述角度,另一方面學會以數位科技來展現社區歷史的內涵,進而反思數位時代人文的意義。


曾老師表示,在今日以數位為主流的社會環境中,人文學科面臨空前的衝擊,如何利用數位技術來把握人文知識的關鍵,並進一步產生深化與活用,是人文學科共同的課題。由衷感謝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臺北醫學大學提供完善的環境,以及臺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林書正、奕立生活科技黃奕霆兩位老師的協助,希望透過計畫的挹注,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成效,也使學生在感受科技進步的同時,更深刻地反省人文學的重要性。【圖:同學分組討論】

▓人文藝術中心獲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人才培育補助計畫」
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中心與護理學院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大安展齡暨服務中心合作,以「樂齡故宮:博物館人才培育及社區醫療照護藝術化」為主題,申請獲國立故宮博物院「博物館人才培育補助計畫」通過,補助經費近80萬元,要在108-1學期,延續已開設的「北醫人到故宮:藝術實地學習」及「行動博物館:策展與導覽實務」通識課程與工作坊,將博物館元素融入社區照護課程,打造具北醫特色的文化藝術醫療照護方案。

本校以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為教育宗旨。除了既有之醫事專業教育以外,特別著重養成學生之多元文化視野及跨域創新能力,以厚實學生人文素養儲備面向未來時代挑戰的知能。在此願景下,隸屬通識教育中心的「人文藝術中心」即以營造人文藝術校園為發展核心,並立基於本校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簽署之合作備忘錄,構思整合雙方學術專業、課程及學程制度等資源與優勢,藉由發展各項實質課程與交流計畫,推廣文化、歷史及創意教育,善盡博物館與大學社會責任,落實博物館公共化政策及學生跨域學習。【右圖:「北醫人到故宮」青銅主題課程中,同學們於展場專注地聽講及筆記】

本次「樂齡故宮」計畫,藉由「北醫人到故宮」、「行動博物館」之實地教學課程推向實踐,並經由「博物館社區照護教案應用」與「校園數位博物館策展」,結合故宮文物研究及導覽專家、本校高齡健康管理學系與大安展齡暨服務中心的研究與實務專家、專業策展人等各方師資,期望引導學生發揮所學,自覺覺人,連接博物館資源與社區照護系統,將珍貴的典藏文物之美及深厚的文化歷史意涵,以社區照護教案、高齡長者參訪團、微策展、數位策展等形式融入社區據點,提升熟齡(50~64歲)族群參觀博物館的藝文休閒興趣,並提供高齡(65歲以上)族群在地享受文物之美的終身學習途徑,達成「博物館文化藝術資源社區化,社區醫療照護藝術化」之目標,同時彰顯本校推動自主跨域學習的教學特色。(文/通識教育中心)。【左圖:同學穿戴老化體驗裝備,由鄭穎教授(解說者)導覽故宮展區,感受高齡者參觀博物館時可能的需求】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