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未歇,全民進入防疫時代,由臺北醫學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共同於2020年8月30日主辦,臺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公民醫師協會協辦的「2020國際綜合醫療高峰論壇」,特別邀集學者專家齊聚本校杏春樓,探討COVID-19疫情下的疫苗、新藥研發及感染控制等議題。
本校張文昌董事長、李祖德董事、吳志雄董事、許庭禎董事、林從一董事、林建煌校長、何弘能總顧問及校友總會杜元坤總會長,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王惠鈞院士、彭汪嘉康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林奏延董事長、司徒惠康副院長,衞生福利部疫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莊人祥副署長,工硏院生醫與醫材所林啟萬所長, 新北市衞生局陳潤秋局長,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林啓禎董事長,羅東博愛醫院葉文凌執行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盛望徽主任等生醫界學者外,北醫大副校長、校院一級首長均與會分享。
本校張文昌董事長在論壇中表示,年初至今的8個月來,新冠肺炎重創全球,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領導的防疫國家隊表現相當傑出,臺灣也因此被全世界看見。包括陳時中部長在內,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及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等幾個防疫國家隊重要成員都是北醫校友,也讓北醫大備感榮耀。【圖:張文昌董事長(左圖)及林建煌校長(右圖)致辭】
林建煌校長表示,能透過醫療高峰論壇與產、官、學界的先進齊聚一堂,共同為臺灣整體醫療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實是難能可貴。論壇主題包含國際新創醫療、臺灣醫療衛生、COVID-19防疫與治療等主題,最後更安排與臺灣防疫國家隊共同座談,這不僅是臺灣過去半年超前部署重要的成果回顧,也將是持續面對後疫情時代很重要的趨勢探討。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致辭指出,如果說臺灣在1970年代寫下經濟奇蹟、1990年代寫下政治及民主奇蹟,2020年則無疑寫下了防疫奇蹟,這是2,370萬國人的無上光榮。但在這場面對新冠肺炎的戰役中,我們只打贏上半場,下半場的學術研究,以及疫苗、快篩試劑和藥物的研發,一定要更加努力,絕不能鬆懈。【右圖:陳建仁前副總統致辭】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徹表示,新冠肺炎肆虐至今才短短8個月,全球就有超過2,500萬人感染及近84萬人死亡,殺傷力十足,各國紛紛積極研發疫苗。截至8月30日為止,全球有23支疫苗進入臨床一期實驗,14支進入臨床二期,9支進入臨床三期,2支有限度使用,競爭相當激烈。
北醫大黃彥華研發長統計發現,去年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對象以癌症居多,接下來依序為骨關節、神經疾病、代謝疾病,胸腔疾病仍排不上榜,如今一場新冠肺炎卻讓胸腔疾病在今年躍昇到第3位,不難想見新冠肺炎的巨大威脅。但她相信,只要因應得宜,新冠肺炎將會是我們壯大研究發展的絕佳機會。
此外,義大醫院院長、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杜元坤總會長也以「顯微神經重建再生醫療新創」為議題發表演說,他指出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患者大半無法痊癒,須面對終生無法再站起來、走出去的殘酷事實,而其從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Schwann’s cell)到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簡稱Msc)的一系列研究,找到將神經細胞產品化的機制,未來神經損傷治療或將變得更加簡單而普及,可望為全球成千上萬肢體癱瘓患者帶來一線希望。【圖:杜元坤總會長(右圖)發表演說】
杜元坤總會長解釋,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雖可透過神經繞道顯微手術改善,但全球能動此手術的外科醫師屈指可數,大多數患者還是得不到治療。如果能把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或間質幹細胞經過萃取及培養之後,製成醫療產品,大部分醫師就可輕易將之投放到癱瘓患者的神經損傷處,讓斷裂的神經再度接起來,不僅大幅降低治療難度,更多患者也可因此而得到協助。(文/秘書處‧北醫大校友總會)【下圖:左起校友總會鄭永豐秘書長、杜元坤總會長、陳建仁前副總統、張文昌董事長、林建煌校長、陳世彥會長(論壇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