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個通過獅子會國際基金會兒癌專案,蔡萬才癌症大樓兒童友善空間揭牌啟用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成立近10年,成功通過獅子會國際基金會(LCIF)兒童癌症基金補助計畫,為全球第一家亦是全臺唯一申請成功的癌症醫院。來自國內外的愛心專款匯聚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萬才癌症大樓的兒童友善空間,並於2022年10月11日舉行揭牌儀式,嶄新的空間及童趣設計,提供兒癌病人最佳照護,齊心守護孩童健康長大。

兒童癌症是全球兒童的主要非傳染病死因,每年約有21萬兒童罹癌,其中48%在亞洲,而兒癌病人經過適當診療,存活率可達80%。為此,國際獅子會於2017年將兒童癌症加入獅子會的年度志業,國際獅子會300A3區率先於2018年與臺北癌症中心發起「兒童腫瘤病童守護天使」專案,援助弱勢病童不遺餘力,舉辦萬聖節及聖誕節變裝派對,陪伴兒癌病人歡度佳節;此次臺北癌症中心成功爭取到獅子會國際基金會30萬美元的專款,全數運用於兒癌相關設施設備。【左圖:獅子會國際基金會兒童癌症基金補助計畫,於10月11日蔡萬才癌症大樓的兒童友善空間舉行揭牌儀式】【右圖:獅子會300A3區的獅友共約50人應邀出席】

以「兒童友善醫療」觀念打造的兒童腫瘤門診設施,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萬才癌症大樓建置完成,獅子會300A3區陳寶玉總監、兒童癌症關懷委員會林鎮國主席與該區獅友約50人,應邀出席11日的「兒童友善空間揭牌儀式」,並一一參觀了2樓門診區的兒童專屬看診空間、親子候診區、哺集乳室以及5樓的兒童化療專區與個人化療室。【右圖:陳寶玉總監、林鎮國主席與獅友在兒癌病人專屬看診空間合影】

北醫附設醫院暨臺北癌症中心邱仲峯院長指出,臺灣每年新增500多位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癌症,相較成人癌症,兒癌治癒率可達8成以上,值得投入更多資源救治。此次臺北癌症中心獲得國際獅子會基金會專款支持,實屬難得,臺北癌症中心更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個登上獅子會國際基金會全球英文版年報的癌症醫院,非常感謝國際獅子會基金會的捐助,攜手打造「一間珍惜每個生命的醫院」,成為兒癌病人的最強後盾。

臺北癌症中心邱昭華副院長表示,蔡萬才癌症大樓建置之初即以友善醫療環境為主軸,因此2樓設有兒癌病人專屬的看診空間,親子候診區有最新穎的AR互動裝置,亦可安排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課程及親子衛教活動,讓病童與家屬擁有舒適友善的就醫環境;而5樓更有專為兒癌病人設置的友善化療空間,提供多媒體影音的播放,緩解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左圖:親子候診區有最新穎的AR互動裝置】【右圖:獅友在兒童專用診療空間合影】

北醫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暨臺北癌症中心兒童癌症團隊召集人劉彥麟醫師指出,臺灣兒童最常見的5種癌症及腫瘤依序為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上皮癌等;此外,胚胎型腫瘤(如神經母細胞瘤)、骨與軟組織肉瘤等,也是好發於兒童青少年癌症。

北醫體系多年來由國際級專家領軍,積極推動兒童腫瘤的精準醫療與全人照護,以追求最高治癒率及最佳長期成效為目標。由成功開發多項全球兒童肉瘤及實體腫瘤治療方案的前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醫學中心院長梅傑斯教授(Dr. James S. Miser)指導兒癌團隊,以及亞洲首屈一指的兒童神經外科黃棣棟教授領導兒童腦瘤照護團隊,結合專業的診療、復建及支持團隊,推動跨領域全人照護、兒童友善醫療、個人化醫療、領航照護,並積極透過轉譯研究與早期臨床試驗,為病童帶來更多治療機會與希望。

劉彥麟主任表示,國家健康署於2021年公布的全國兒癌5年存活率為79%。北醫兒癌團隊於2015年至2022年累計診療超過280位兒癌病人(包括白血病、腦瘤與實體腫瘤),平均追蹤3年之整體存活率為82%;其中,每年收治約20位兒童腦瘤病人,服務全國約五分之一的病患。

劉主任並指出,北醫兒癌團隊整合小兒血液腫瘤科、兒童神經外科、小兒外科、兒童神經科、兒童復健、兒童放射腫瘤、心理、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兒癌護理、領航照護、友善醫療等多專科團隊照護,同時也是大臺北唯一結合質子中心的兒童腫瘤團隊。

此外,由劉彥麟主任推動「兒童腫瘤精準醫療」增加後線治療方案選擇,黃棣棟教授領導「兒童腦瘤實驗室」已將研發成果應用於臨床試驗,何宛玲醫師主持「兒童腦瘤長期追蹤照護門診」增進康復後的健康等多項特色研發與服務,盼能為病童帶來更多治療新希望,並追求最佳的長期成效。

劉彥麟主任強調,面對兒癌的挑戰,唯有透過團隊通力合作,為病童尋求最佳治療方案,降低復發率,並針對復發/難治/高危險群腫瘤發展創新療法,以提升復發後的存活率。若每年能增加治癒5位病童,兒癌整體存活率將可上升 1%,若每年持續進步1%,11年後臺灣兒癌存活率將可達到90%,陪伴更多孩童戰勝癌症。(文/北醫附設醫院)【下圖: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通過LCIF兒童癌症基金補助計畫,全球第一家亦是全臺唯一申請成功的癌症醫院】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