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年結合一校六院特色,以「智慧醫療.創新永續」為主軸,參加2022臺灣醫療科技展,展出29個亮點項目,例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透過一張電腦斷層影像,就可預測4種疾病的「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萬芳醫院推出「膠囊內視鏡」、雙和醫院主打「新冠肺炎精準照護AI監測」等,帶領民眾一窺最新智慧醫療新境界。
臺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1日起,一連4天在臺北南港展覽館一館1樓與4樓展出,北醫大暨醫療體系全體動員,結合校院特色,展出AI人工智慧、ICT資通訊、雲端及大數據應用等先進醫療科技、數位醫療等重點項目,不僅因應數位化浪潮來襲,也驅動醫療照護產業革新。【圖:陳瑞杰董事長(左圖)、吳麥斯副校長(右圖)至展場致詞】
▓北醫附設醫院: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
「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是一套全方面AI放射科醫學影像早期胸腔疾病篩檢輔助系統,可從單一組3D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影像,針對心、肺、骨執行演算法,提供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4種疾病早期篩檢服務。
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副校長暨研究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透過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病人僅需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透過人工智慧運算以及AI模型的幫助,就可預測包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四種疾病,準確率可達9成,並且系統還可自動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健康報告,是全球首創的服務。【左圖:媒體採訪陳震宇副校長關於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右圖:北醫附設醫院在現場展示台灣第一個通過美國FDA審查的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
▓萬芳醫院: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
萬芳醫院院長陳作孝指出,萬芳醫院作為社區型醫學中心,致力透過醫療科技,提供不便於行的長者或照護者新選擇,而「膠囊內視鏡」減輕照胃鏡的恐懼感之外,更落實居家醫療的好幫手,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是臥病在床的病人而言,若能透過移動性高的醫療器材到府檢查,讓他們在家中就能輕鬆腸胃檢查,及早找出病兆,避免耽誤病情,也能減輕病人及家屬負擔,落實在地安老。【圖:萬芳醫院陳作孝院長介紹該院如何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
萬芳醫院成立「生技創新中心與AI醫療中心」,透過各職類新思維人才,燃起醫療創新火花,以AI智慧和創新提升萬芳醫療品質。此外,萬芳醫院透過「智慧診斷系統」讓繁忙的醫師不再耗時費力編寫診斷代碼,利用AI技術提高醫療準確性以及效率,使醫師有更多時間照護病患,提升醫院服務品質與效能。
▓雙和醫院:AI監測新冠肺炎,助民眾安心度過後疫情時代
由雙和醫院副院長劉如濟所帶領的團隊研發「新冠肺炎精準照護AI監測」,利用醫療科技遠距監測新冠肺炎染疫及接種新冠疫苗後的心肺疾病狀況,透過24小時連續性心電圖、血氧監測,以及心音與肺音監測等穿戴裝置,加上警示系統,在病情惡化的早期就可以介入,避免憾事發生。
劉如濟副院長指出,不論是接種新冠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或是染疫後長新冠症候群,只要透過AI監測與警示系統,在身體不適時,病患及醫療團隊成員皆能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中專屬APP接收到警訊,醫護可及時評估,非常適合作為長新冠後的居家心臟監測,這些累積記錄下來的數據資料,也可讓醫師分析更精準的醫療照顧規劃。【左圖:雙和醫院劉如濟副院長介紹「新冠肺炎精準照護AI監測」系統】【右圖:雙和醫院展出新型專利「安全哺乳枕」】
▓新國民醫院:骨折微創手術免忍痛、恢復快
新國民醫院主打「免忍痛、恢復快」骨折微創手術,1名92歲阿嬤飽受腰痛之苦,經醫護團隊採用「微創腰椎減壓融合手術」,術後2~3天就拄著助行器行走自如,出院後不到2週就恢復昔日作息,成功擺脫大量止痛藥物,讓阿嬤重拾健康,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新國民醫院副院長曾永輝表示,高齡者往往考量年紀大、骨質疏鬆等手術風險不敢貿然開刀,改採吃藥或忍受身體不適的保守療法,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只要術前充分溝通並採取防範措施,選擇較適合長者的微創腰椎融合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和失血都較小,且對背部肌肉和軟組織的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原快速,是高齡者手術新選擇。【圖:新國民醫院在現場展出脊椎內視鏡手術】
▓臺北癌症中心:北醫質子中心精準治療、副作用低
北醫質子中心匯集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的跨體系量能,歷經10年籌建,今年9月正式宣告投入臨床治療,它不僅是全臺首座亦是全球少見的全地下化質子中心,更座落於交通便利的大臺北都會區,也與蔡萬才癌症大樓一同開幕,未來將整合全方位癌症治療,盼讓病人不僅活得久,而且要活得更好。
北醫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李欣倫主任表示,北醫質子中心使用新一代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配有筆型射束(Pencil Beam)強度調控與3D影像導航(Cone-beam CT)等最新功能,猶如先進戰機頭盔配合導引飛彈般「看哪裡、打哪裡」,試營運迄今已完成45位病人治療,部位涵蓋腦部、頭頸部、骨盆腔、胸腹部,接受質子治療後,多數病人當天治療完仍可繼續上班上學,如常生活。【右圖:李欣倫主任介紹北醫質子中心,背景為蔡萬才癌症大樓】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波刀」動作障礙者的新福音
日常中有許多大小事必須仰賴「手」幫我們完成,因此若有手部顫抖問題便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儀」(神波刀)是以不用開刀、非侵入方式治療原發性震顫,而食藥署也在2022年1月正式通過顯性震顫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許可,神波刀將得以造福更多病友。
此外,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團隊自2018年於雙和醫院引進亞洲第一臺ROSA手術機器人,目前已成功完成超過250例脊椎手術和100例腦部手術,也因為累積扎實經驗而被原廠指定為亞太區唯一的訓練中心,未來想要使用ROSA手術機器人的醫師都必須至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受訓、取得認證,現在已有超過20位醫師正等待接受培訓。【下圖: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林明錦醫師(左圖)、羅偉倫醫師(右圖)藉由健康講座傳達醫學新知】
北醫大醫療體系展出各附屬醫院最新醫療科技,透過主辦單位安排國內、外參訪團,共計接待261位參訪代表;另策劃25場健康講座,藉由醫師與民眾近距離互動,傳達醫學新知與正確健康觀念,獲得民眾熱烈迴響,4天展期吸引超過1萬人次前來觀展。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今年8月,教育部正式通過北醫大設立雙和校區,其中最重要的兩棟建築,教學研究及生醫科技大樓也已完工,未來將與生醫產業建立共同研發中心、創新育成中心及生醫加速器,深化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大幅增加教學、研究、產學共創的空間,成為國家發展生技產業的重要基地,引領台灣走向世界,為國爭光。(文/管理發展中心)【下圖:北醫大醫療體系及校院主管在展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