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癌症中心頭頸癌團隊召集人吳家佑醫師呼籲,別忽略頭頸癌檢查的重要性!

58歲的游先生,長年抽菸、喝酒、嚼檳榔樣樣來,牙齒一顆一顆掉了也不以為意,從來不看醫生。直到因為下牙齦腫痛持續未消才到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並做切片檢查,證實為口腔癌。游先生歷經檢查、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目前沒有復發跡象。一連串的療程花了不少時間,也讓他悔不當初。

臺灣民眾較為熟悉的名詞是口腔癌,對於頭頸癌這個名詞相對陌生。顧名思義,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內的癌症,包括在臉頰內側、牙齦、舌頭等部位發生的癌症。而頭頸癌的範圍又更大了,指的是在上吸呼消化道所發生的癌症,包括鼻腔一直到喉嚨部位發生的癌症都可以歸類為頭頸癌,包含了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口腔癌及喉癌。這些癌症有不同的特性,但診斷及治療大體上又可被歸為同一類,因此就有頭頸癌這個名稱。以下對於頭頸癌的各個癌別做一些介紹。【左圖:臺北癌症中心頭頸癌團隊召集人暨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吳家佑醫師】

口腔癌:以發生的病例數而言,口腔癌佔了所有頭頸癌的大部份。近10年來,口腔癌連續蟬連國內男性癌症死亡率的第4名,再加上口腔癌的發病期約比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長久以來已經是壯年男性的頭號殺手。臺灣的口腔癌發生率如此高,與民眾使用檳榔的習慣關係密切。據國民健康局統計,我國口腔癌病人約9成有嚼檳榔的習慣。

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總署已宣佈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意思就是說,即使不作任何添加,單嚼檳榔就已經具有致癌的可能。當然過去也遇過從來沒有使用過菸酒檳榔而罹患口腔癌的病人,告訴我們即使沒有所謂的不良習慣,對於口腔健康的注意還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的癌前病變指的是暫時是良性,但有很高的機會會演變為癌症,而大多數的口腔癌都是從癌前病變轉變而來。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白斑、紅斑、疣狀增生、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這些癌前病變很多是沒有症狀或是有症狀慢慢也習慣了,所以常常有病人說:「沒有啊!以前都沒事!最近才突然出現一個腫塊,一切片就被說是口腔癌了。」【上圖:左圖為口腔白斑,右圖為口腔癌】

癌前病變轉變成癌症的機率是不一定的,而且往往會經歷數年甚至是10幾、20年的無症狀期。不管如何,能夠在癌前病變的時期介入,不管是戒除不良習慣或開始治療,都可能會阻生癌症的發生。因此癌前病變的偵測及治療是預防口腔癌非常重要的策略。

正常的口腔組織,除了牙齒之外,都是柔軟有彈性,而且觸摸起來不會疼痛的。而口腔癌最常見的症狀為口腔內部,包括臉頰內側、嘴唇、舌頭、牙齦部位,一段時間未癒合的潰瘍,或大家的常說的嘴破。有時候口腔癌的症狀是腫起來的硬塊,嘴巴張不開,舌頭伸不出來,甚至是脖子出現腫塊等。因此我們建議民眾在做好口腔衛生之後,也可以洗淨雙手,用手指去觸摸口腔內部各處,如果有嘴破未癒合或腫塊的情況,就應該找醫生確認一下。

鼻咽癌:鼻咽癌的徵候和症狀包括頸部淋巴病變、頭頸區域疼痛、鼻部或口部的出血、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耳部及神經症狀。其中頸部淋巴病變(頸部腫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鼻咽癌是一種以放射線治療療效很好的腫瘤,因此目前鼻咽癌的治療策略多半是放射線治療,或者是放射線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少部份復發的鼻咽癌可能會需要手術治療。

口咽癌:發生在鼻咽下方、口腔後面的口咽癌蠻特殊的,要看是否有「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若是病毒感染相關的口咽癌,放射線治療搭配化學治療也是有很好的效果。

喉癌:喉部若發生惡性腫瘤,呼吸、發聲、保護氣道及輔助身體活動等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並且,因喉部緊臨下咽部,而下咽部為食物進入食道必經之路,若喉部腫瘤侵犯的範圍過廣,則進食及吞嚥的生理功能亦會受影響。喉癌的病因目前較為大家所接受的致癌因素有三,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目前抽菸被認為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

下咽癌:下咽癌的早期症狀包括咽部疼痛、咽部異物感、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及呼吸困難、頸部腫塊。下咽癌的預後通常比較差,主要是因為早期的症狀較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已較為晚期,同時容易有頸部淋巴結及遠處的轉移。喉癌、下咽癌則是有可能手術也有可能是放射線治療搭配化學治療,要看癌症的分期而定。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頭頸癌很接近顏面部、而口腔癌甚至就是長在嘴巴裡,因此治療是很有可能影響到病人的進食功能甚至是顏面外觀。擔心治療所造成的後遺症是許多病人一直拖延就醫的原因。但事實上越早診斷治療,影響進食功能和顏面外觀的機會就越低,很多治療好的頭頸癌病人是可以正常飲食而且外觀是看不出來的。對於嚴重一點的頭頸癌,雖然手術範圍會可能會影響到舌頭牙齒甚至是顏面等構造,但有賴於重建手術的進步,可以將顏面外觀及口腔結構儘量地修復。再藉由術後的復健,大多數的頭頸癌病人都是可以恢復經口進食的。

此外,營養絕對是至關重要的。有研究指出,在頭頸癌治療過程中,若有營養的支持保持病人良好的體能,會大幅提升癌症治的效果。頭頸癌長在上消化呼吸道,先天已經會影響到病人的進食功能。很多病人就診的時候已經是瘦巴巴的,而腫瘤還是一直在長大,因此要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是不通的。反而是為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並且可以從治療副作用中迅速恢復,充足的營養和體力不但不能打折扣,而是要刻意努力去達到的目標。在癌症治療團隊中有營養師,針對不同的進食方式,比如說有些病人牙口不好,可採取軟質或半流質的調配方式,為頭頸癌病人好好準備打仗的本錢。

最後提到目前政府在推行的四癌篩檢。這項服務包括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篩檢。篩檢的對象是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食檳榔的國民,每2年可以接受一次免費的口腔黏膜檢查。若是原住民,年齡則在18歲以上即可。當然若自我檢查的時候有不確定的狀況,或是擔心害怕,讓醫師來確認也是非常正確的選擇。(文/吳家佑,臺北癌症中心頭頸癌團隊召集人暨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右圖:頭頸癌很接近顏面、口腔,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治療,就能降低後遺症】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