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秋冬,為自然界進入閉藏之時,此時節氣環境會出現「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現象,以中醫的觀點,在這段時間的養生首重收斂伏藏,也就是保暖的功夫要做好,尤其今年天氣詭異多變,隔日甚至是當日就有將近10度的溫差,呼吸道的外感疾病加上腸胃道的不適症狀大行其道,衣著的保暖及清淡的飲食更是重要。
秋天的氣候大多較為乾燥,容易造成口乾舌燥、鼻咽乾燥、乾咳、過敏性咳嗽、乾燥搔癢等中醫稱為「肺系」,也就是所謂的呼吸道及皮膚的症狀。因此除了適當的保暖外,飲食上建議要攝取充足水分,多吃滋潤的食物,如銀耳、百合、杏仁、蓮藕、水梨等。
「立冬」後,中醫養生以補腎為主,建議多攝取溫養溫陽的食物,例如南瓜、桂圓、核桃、栗子、適量的堅果、酒釀湯圓等。但不建議多食燥熱辛辣之品,以免造成口乾咽燥等上火症狀。冬天是適合進補的季節,適量的何首烏、黃耆、紅棗、當歸和烏骨雞燉湯,是道不錯的冬日藥膳燉品。但是對於有心血管、痛風等慢性疾病的人,要注意進補後易造成痛風、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也不適合過度時用辛辣五香、韭、蒜、咖啡、茶等辛香耗氣的食品,反而過度激擾陽氣造成口乾舌燥、難以入眠等現象。【左圖: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黃中瑀醫師】
秋冬溫度下降,頭部、胸腹、背、四肢關節等處的保暖需要特別注意,並建議可以在上午讓陽光曝曬頭頸、背部至少30分鐘來保暖身體;並可以在早晨起床後搓揉命門、腎俞、三焦俞、關元俞等穴位,一方面有溫陽暖腎的效果,另一方也有溫暖身體的功用。
另提醒一點,在反常的氣候環境下,中醫稱之為「四時不正之氣」橫行,中醫主張這時候的身體需要「祛邪扶正」因此,這個時候被傳染感冒或是將要痊癒時的體力恢復與調適,除了西醫的治療外,中醫的治療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文/黃中瑀,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右圖:秋冬可以中藥材入湯來保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