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於7月24~27日參加「2025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 Exhibition),一次推出17項智慧醫療創新技術,展出內容聚焦於「檢測(Ambulatory)、治療(Acute)、照護(Advanced)」3大面向,從疾病預防、臨床治療到長期照護,展現完整的智慧醫療布局。
此次成果不僅彰顯北醫大臨床驅動的研發能量,更呼應研究發展處與事業發展處所推動的「創新創業研發雨林」策略,亦即建構一個多元共生、資源循環的創新生態系,從臨床需求出發,串聯研發、技轉到新創落地,北醫大正實踐永續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生醫生態系。
在本屆生技大展中,北醫更以唯一舉辦論壇的學研單位之姿,展現與眾不同的影響力。特別舉辦的「Smart HealthCare論壇」,由李岡遠副校長致開幕辭,聚焦AI與智慧醫療的未來應用。論壇邀集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北醫大陳瑞杰董事長闡述「Gen Medicine」如何重塑醫療模式,吳麥斯校長分享AI於臨床實務的應用,鴻海研究院李維斌博士剖析AI改變醫療生態的挑戰與機會,以及Amarex Taiwan COO Maggie Ho 解析FDA對AI醫材取證的最新路徑。此論壇不僅體現北醫大臨床導向的研發實力,更打造產官學研跨域交流的平臺,推動臺灣智慧醫療與國際趨勢接軌。【右圖:右起北醫大陳瑞杰董事長、Amarex Taiwan執行長Chia-Hua Maggie Ho、鴻海研究院李維斌執行長、本校吳麥斯校長及李岡遠副校長,受邀為本次生技論壇「Smart HealthCare」的嘉賓】
本校以「預見疾病」為核心,展出多項前瞻智慧醫療技術,包括模擬腦血屏障的器官晶片、長片段基因定序、癌症檢測與數據分析平臺、免疫疾病圖譜,以及利用免疫標誌預測敗血症急性腎損傷的技術,同時以智慧型臨床前研發平臺加速新藥開發。
面對臨床挑戰,北醫大結合AI與醫材創新,推出肺癌多模決策系統、即時內鏡影像分析、AI腦部病灶判讀與新世代武裝型T細胞技術,並運用生成式AI優化急診流程,全面提升診斷與治療效率。在照護與手術創新方面,展出多數據生理監測裝置,應用於居家與臨床,並研發高位脛骨截術固定融合器、肋骨內固定小板扣具與微創椎間盤修復系統,強化外科療效;另以綿天膜反應器推動再生醫學與生物製程,展現智慧醫療全面佈局與持續創新的研發能量。
【左圖:北醫附設醫院周百謙醫師(右)開發穿戴式呼吸監測與氧氣供應整合方案】【右圖:北醫大張詠淳教授(左)開發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可優化急診就醫流程】
此次生技展中,北醫大希望向大眾傳遞「照護不只是延伸服務,而是深化醫療價值」的理念,體系內導入生成式AI與感測科技,重新定義醫療中的「陪伴角色」。其中,以AI優化急診問診,讓科技在第一線真正「聽懂」病人需求;以及「多數據呼吸監測裝置」的研發,結合聲學與生理訊號,為遠距醫療與慢病管理打造新典範,並進一步開發兼具偵測、診斷與治療的一體化呼吸照護方案,涵蓋穿戴式監測與氧氣供應整合。此創新不僅有效減輕醫護負擔,更能提升照護品質與臨床預後,展現智慧照護的前瞻能量。
本次展出的17項技術,不僅是北醫大推動「從臨床到市場」願景的重要縮影,更展現「TMU SPARK計畫」長期輔導與鏈結產學醫創平臺的具體成果。透過研發處統籌技術驗證、事業處推動市場轉譯與商業模式導入,並結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的臨床場域,以及北醫生醫園區的產業鏈資源,已逐步建構起涵蓋研發、轉譯、驗證到商品化的完整體系。這正是「創新創業研發雨林」策略的最佳實踐,讓創新不僅萌芽,更能茁壯為永續的智慧醫療生態。未來,北醫大將持續以「從臨床到創新,從技術到價值」為核心,邁向亞洲智慧醫療創新樞紐。(文/事業發展處、研究發展處)【下圖:李岡遠副校長(2排中)率研究發展處劉景平研發長(2排右5)及事業發展處蕭育仁事業長(2排右4)暨相關同仁在「2025亞洲生技大展」合影,見證北醫大創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