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11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歷經3個月層層遴選,最終遴選出7位校級教學優良教師、10位院級教學優良教師、15位系所學位學程級教學優良教師、5位新進教學優良教師。其中,一般通識組王明旭老師於本學年度為第3度獲選校級教學優良教師,亦同時獲得「教學傑出教師」殊榮。獲獎之師長於9月行政會議上由校長吳麥斯頒贈獎座。
本次遴選由曾頌惠教務長為召集人、國立臺北大學張仁俊教授暨教務長、輔仁大學蔡宗佑教授暨教務長、中國文化大學楊馥如教授暨教務長共3位校外代表委員,加上醫學院張榮善教授等11位各學院與通識中心推派之校內委員,合計共15位教授組成遴選審查小組,並邀請大學部、碩博士班推派的學生代表,依據候選人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實績等項目評分產生。
【上圖:113學年度校級教學優良教師與吳麥斯校長合影,左起周志銘副教授、陳嘉玲副教授、吳人傑助理教授、校長、林慧珍副教授、許凱程教授、雅琳副教授、王明旭副教授】
█校級教學優良教師:周志銘、陳嘉玲、吳人傑、林慧珍、許凱程、陳雅琳、王明旭老師
醫學院醫學系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周志銘副教授表示,其始終懷抱教學熱忱,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並善用各種數位工具激發學習興趣。教學於他,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與學生共同探索與成長的歷程。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陳嘉玲副教授則指出,「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啟發與價值的塑造。因此,他在課程中努力營造對話與反思的空間,期許自己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陪伴學生探索與成長的同行者。而醫學院醫學系醫學教育暨人文學科吳人傑助理教授,始終秉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目標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透過個人化回饋與身教示範,陪伴學生在專業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
護理學院護理學系林慧珍副教授以學生為核心,推動因材施教,協助他們穩健地提升專業知識與臨床技能。透過翻轉教學與團隊合作,創造彼此支持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建立自信與能力。醫學科技學院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研究所許凱程教授在教學中,則強調「誘發興趣,事半功倍」的理念,結合「做中學、學中做」的方法,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由淺入深,深化對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核心知識的理解。
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陳雅琳副教授表示,「我不是E人,但我人來瘋」,總是帶著熱情走進教室!教學融入聽說讀寫、討論互評與實作品嘗,讓學生邊做邊學、樂在其中。今年的教學傑出教師,通識教育中心一般通識組王明旭副教授,他希望北醫的學生在迎向AI世代時,擁有的不只是知識,更具備思辨力、創造力與溝通力。他透過跨領域整合與完整學習藍圖,相信學生將培養出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韌性與關鍵能力。
█新進教學優良教師:鄭文豪、郭俊男、白若希、吳昭容、鍾怡婷老師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鄭文豪助理教授,在面對新世代學習需求,不僅積極導入VR數位教材應用於呼吸治療課程,更協助建構數位教室,推動科技融入教學,提升臨床模擬與操作效率。藥學院藥學系郭俊男副教授,始終相信教學本質是點亮每位學生的可能,並努力營造支持與分享的學習氛圍,串連榜樣的力量,讓學習不再孤單。【左圖:113學年度新進教學優良教師與吳麥斯校長(中)合影,左為白若希助理教授、右為鍾怡婷助理教授】
護理學院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白若希助理教授,面對學生「聽不懂、說不出口」的學習困境,在課程中設計融入多元教學與互動的活動,讓學習變得有趣也更貼近臨床,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專業能力。醫學科技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吳昭容助理教授,相信教育應該是活潑且具啟發性的,所以在教學中將專業知識與臨床時事、真實案例結合,透過故事化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記憶效率。
通識教育中一般通識鍾怡婷助理教授,則將社會學視角融入醫學大學的通識課程,透過跨學科整合,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課程結合理論、案例、小組討論與實地調查,引導學生理解農糧系統與永續議題,並反思與其健康、環境、社會之間的緊密關聯。
教務處也邀請本年度獲獎的王明旭老師、陳雅琳老師、吳昭容老師在北醫大113學年度「楓杏講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境界」活動上與全校教師分享,期望這些種子教師寶貴教學經驗持續精進教學品質,成為北醫大以「培育兼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之教育理念下堅強的後盾。(文/教務處)
●11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