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體系揭「綠色腎臟照護」新解方,助腎友擺脫透析宿命

臺北醫學大學於2025年10月16日舉辦「綠色腎臟照護新典範」記者會,分享北醫大醫療體系推動碳足跡減量到居家腹膜透析,協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更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與政府攜手邁向健康臺灣願景的新典範。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陳亮妤署長致辭時給予肯定,並指出2024年全臺透析人數達9.7萬人,推動綠色腎臟照護至關重要,若能善用腹膜透析與居家透析,既能讓病人在家安全治療、提升生活品質,也能減少醫療行為對環境的衝擊。為此,健保署2025年提供4.3億元經費,持續鼓勵醫療院所推動居家透析,期待結合遠距智慧醫療,擴大居家透析的覆蓋範圍,提升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品質,同時減輕環境負荷。


越健康就越環保!最好的綠色照護,就是讓病人不需要透析。」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指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臺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10.6%,但多數患者在進入第4期前不僅未確診,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有腎臟問題。據推估2027年患者數將成長至300萬人,照護費用更高達新臺幣621.8億元,相關共病與死亡風險也將隨之大增。【上圖:健康保險署陳亮妤署長(左圖)、吳麥斯校長(右圖)致辭】

吳麥斯校長表示,2009年曾有澳洲醫師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病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降低對環境負擔與衝擊。這項理念與賴清德總統推動的「健康臺灣」願景不謀而合。北醫大醫療體系近年透過此策略,每年成功助約50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對於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而言,腎臟移植是維持腎功能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移植機會有限,多數患者仍須依賴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吳麥斯校長指出,血液透析是相當消耗資源的治療方式,估計每位病人每年需使用逾7.4萬公升的水、1,963度電,並產生超過320公斤的廢棄物。

相較之下,俗稱「洗肚子」的腹膜透析,不僅大幅減少環境衝擊、治療成效更佳,還可居家進行不必常跑醫院,有助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吳麥斯校長表示,目前臺灣新發透析患者的5年累積存活率達55.1%,居全球之冠,其中腹膜透析者5年累積存活率更高達68.7%,成果領先國際。

對於不得不透析的患者,是否只能選擇被醫院綁住的人生?64歲退休教師王小姐用自身經歷給出否定答案。不願重蹈父親每週3次到院洗腎、生活受限的覆轍,她主動選擇腹膜透析,目前已治療3年仍持續在機構擔任個管師。她分享:「腹膜透析時間彈性,完全不影響我的工作,還能自由安排旅行、去美國探望女兒。」

56歲的馮先生因遺傳性多囊腎病,加上年輕時從事業務工作應酬頻繁,47歲就被醫師宣告即將面臨洗腎命運。經轉介至雙和醫院高芷華主任門診後,在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與定期追蹤下,透過低蛋白飲食成功延緩腎功能惡化,穩定維持長達8年。直到55歲才開始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最終他仍須進行腎臟移植,才能完成治療旅程。【左圖:多囊腎病友馮先生在太太捐腎相助下成功重生】

馮太太主動提出捐腎意願,成功完成移植手術後,馮先生的體重在短短3小時內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回穩。他感動地說:「太太等於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從腹膜透析到腎臟移植的過程,讓他從「命運的接受者」,成為「人生的主導者」。

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指出,腎臟移植是終結透析的根本之道,2018年臺灣腎臟移植成功率高達92%,但卻是一「腎」難求。在臺灣,每位腎友平均等待腎臟移植時間超過5年,因此在等待期間選擇能妥善保護殘餘腎功能的腹膜透析,對提升病友存活率至關重要,日本研究顯示若能成功移植,不但可擺脫透析,更能大幅降低照護費用與環境衝擊。【右圖: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

為了推動綠色醫療,雙和醫院近年以「淨零碳排」為核心方向,率先針對血液透析進行碳足跡盤查,並展開全方位醫療轉型。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分享,該院腎臟照護中心積極導入綠色轉型策略,透過數位化管理系統、透析廢水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在2023~2024年間成功減少2,5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2,200輛汽油車一年的碳排量,成果斐然。【左圖:雙和醫院吳美儀副院長】

吳麥斯校長強調,未來將持續發展智慧化與遠距醫療科技,特別在居家腹膜透析病友遠距監測應用上,透過結合在地診所建立照護網絡,讓病友獲得更便利的醫療服務,同時減輕環境負擔。(文/雙和醫院.秘書處)【下圖:北醫大「綠色腎臟照護新典範」記者會大合影】

分類: 銜接世界永續發展。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