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科技快速變遷與人口結構劇烈轉型的時代,「健康」早已不僅止於臨床醫療、疾病治療,更延伸至「心理-社會-制度」的廣義視野。面對臺灣社會長期關注的少子高齡、家庭結構改變、社會資源不均、心理健康負荷上升,以及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技術轉化社會模式的趨勢,大學如何培養具備跨域理解、系統思維與社會影響力的人才,成為當前關鍵。北醫大人社院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與成長,其在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法律、心理與腦科學交錯的整合定位,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
█培養具社會影響力人才:目標、機制與特色
人社院的教育目標是培養不僅瞭解法律與科技,更能理解其在社會結構與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從而成為跨域橋梁型的人才。為落實上述目標,人社院具備以下機制與特色:
1.課程設計探討醫療社會學、健康與社會、醫療資源分配、醫療科技社會分析。這樣的師資與課程設置,能讓學生從制度與結構的視野切入,再延伸至心理與腦科學層面。
2.教學研究可直接對接醫療健康、公共衛生、生物科技、腦科學等領域,學生具備進入醫療實務與制度架構中操作的優勢。
3.在研究或專案基礎上,學生/畢業生可將成果轉化為制度建議、政策報告、社會倡議或創新實踐,於政府、醫療機構、非政府組織(NGO)或產業界發揮影響。【右圖: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李崇僖院長】
█核心研究方向:社會結構/制度結構與心理健康
為了對應臺灣社會重大需求,人社院可將未來的研究重點定位於「社會結構/制度結構與個體/群體心理健康(及其腦機制)」的互動。這一方向不僅具學術價值,也具政策與實務意涵。
1.探究制度(如醫保制度、長照制度、心理健康照護制度)如何影響個體與群體的心理健康。
2.探究社會結構(如階層不平等、弱勢群體、社會孤立)與心理健康/腦機制之間的互動。
3.探究科技(AI、腦科學、生物科技)如何進入醫療、心理健康與社會制度,並從制度層面重新塑造社會結構。
█臺灣重大社會需求的對應
將上述兩大視角結合,北醫人社院可切入眾多臺灣當前或未來的重大需求:
1.高齡化與長照制度挑戰:高齡社會中,孤老問題、認知衰退、老人心理健康、照護者壓力等,皆為社會結構與制度挑戰。人社院可從制度設計、社會支援結構與心理/腦機制交互分析入手,提出改革建議。
2.少子化與家庭結構變遷:家庭規模縮小、獨居增多、社會孤立增長,可能帶來心理健康風險。制度(如社區心理服務、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能否應對?人社院可在此領域發揮跨域優勢。
3.醫療與科技結合下的制度治理:AI醫療、生物科技、腦科技的快速發展,衝擊醫療制度、心理健康照護模式與社會公平問題。人社院可從法律、倫理、制度、心理腦科學三維度切入,分析科技如何重塑社會結構與心理健康風險。
4.弱勢群體與社會資源不均:社會階層分化、城鄉差距、移工、原住民、精神健康弱勢群體等問題皆與社會/制度結構相關,對其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人社院可培養具政策倡導能力的研究者/實踐者,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制度或社會倡議。
透過以上對應,人社院不僅聚焦學術研究,更與臺灣當前與未來的社會需求緊密連結。由制度與社會結構出發,向內透析至心理與腦機制,再回到制度設計與社會實踐,形成一個具備深度、廣度與實踐力的研究與人才培育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