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第4任新任院長楊政達教授,200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專長領域為實驗與認知心理學、數學心理學及認知神經科學。畢業後受到國立成功大學延攬聘任為助理教授,2013年升等成為副教授,2016年升等成為正教授,因其優異研究與教學表現,於2019年獲得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殊榮。
楊院長研究上非常傑出,獲得美國數學心理學會的最高肯定,獲頒2020 R. Duncan Luc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Outstanding Paper Award,也榮獲美國心理學會會士頭銜,並擔任台灣心理學會理事。更獲得國內各大學術獎項肯定,如:行政院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李國鼎研究獎、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年輕學者創新研發獎等。除了在研究方面有傑出表現外,楊院長在教學上也備受肯定,曾獲得通識優良教師,且多次獲選為大學社會創新與大學社會責任優良教師。因其於研究與教學優異的表現,楊院長獲選為中華民國第53屆十大傑出青年。【右圖: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新任院長楊政達教授】
楊院長的研究兼具學術理論與社會應用價值。在學術貢獻上,他針對系統多因子技術(Systems Factorial Technology, SFT)的理論與應用進行承先啟後的開展。SFT是一個反應時間的測量與推論工具,用來推論認知決策下的訊息處理歷程特性,相較於傳統的行為實驗方法,可以讓研究者進一步探討認知歷程的動態變化。
1.針對SFT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有系統回顧,透過出版SFT專書,將SFT的發展歷史、原理、及研究方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給讀者,此書已被視為SFT的經典教科書。
2.透過計算機模擬,證明利用測試違反情境恆等性(violation of context invariance)可以更精確地推論決策系統的處理架構與容量,使得SFT技術的歷程推論更加完善。
3.鑽研新的SFT實驗方法,唯有透過正確的反應時間測量,才可以有效驗證SFT研究中的基本假設(選擇性影響假設),藉此保證SFT技術的推論品質。
此外,他應用SFT提出創新認知理論觀點。透過處理容量分析,探討聚斂性思考下的語意搜尋機制,提供創造力與語意搜尋研究者全新的數理觀點,釐清可能的訊息處理機制。又提出相對凸顯性假說,後續發表20餘篇論文進行驗證,此假說挑戰了經典知覺決策理論(如:信號偵測理論)的基本假設。
此假說強調知覺決策的彈性,且決策彈性不僅反映在調整注意力在每個訊息管道的權重,更反映在決策架構的轉換(如:平行vs序列處理、有無效率處理的交替使用)。楊院長也透過探討決策策略的個別差異驗證決策彈性,檢視認知能力、性格、學習經驗、文化等因素如何影響注意力選擇與決策訊息處理。在最新的研究中,他延伸SFT架構,探討團體決策的動態歷程,並提出創新的指標量化團體決策的處理效率。
上述研究亦可被延伸至社會、產業應用。例如:
1.藉由測量訊息處理的個別差異作為適性選才的依據。
2.作為早期臨床診斷的依據(如:診斷注意力缺陷患者訊息處理歷程的異常)。
3.發展訊息處理的訓練工具,協助人類優化訊息處理策略,做出正確且有效率的決策判斷,目前所執行的科技部腦科技計畫已經在設計相關VR認知訓練。
楊院長的觸角多元,目前除了執行關於決策機制的科技部計畫之外,也參與科教實作學門計畫,將研究成果應用至小學生的科技輔助教學中。此外,也參與執行大型的科技部腦科技計畫,協助開發VR認知訓練模組與使用神經調節技術,來增進民眾的心理與認知健康。多年來更與業界進行產學合作,利用認知理論分析用戶心理,改善業界現場的體驗過程。
最近,其榮獲教育部大型前瞻顯示科技計畫補助,將推動跨校、跨域、跨界的微學程,此計畫將成為北醫人社院的新亮點,為臺灣培育同時具有顯示科技技術與醫療健康照護知識的生醫人才。希望藉由楊院長的加入,能帶給北醫人社院新的努力方向,促成更多跨域的橫向連結,並創造人社院在北醫的全新價值。(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