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好發於炎炎夏日。但為甚麼會產生結石?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尿液濃度過高,造成尿中的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臺灣夏天非常炎熱,汗水蒸發使體內的水分變少,如果水分補充又不足時,結石就更容易產生了,所以說夏天是結石好發的季節。
新國民醫院泌尿科魏汶玲醫師指出,尿路結石會依結石所存在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稱呼,主要分為4大部位: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與尿道結石。單純的腎結石不會造成臨床上的不舒服,但結石若往下掉到輸尿管內造成阻塞,使尿液無法順利地從腎臟流到膀胱,這些累積在腎臟的尿液就會引起「腎絞痛」。腎絞痛是人類的十大痛之一,疼痛時不論變換任何姿勢都無法緩解疼痛,且常伴隨噁心及嘔吐,造成病患急需至醫院施打止痛針及止痙攣針。【左圖:新國民醫院泌尿科魏汶玲醫師】
而結石也因其成分的不同分成好幾種,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或是反覆性泌尿道感染所造成的磷酸銨鎂結石。另外,病人若是代謝症候群病患(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則容易產生尿酸結石。
尿路結石除了會有腰痛及噁心嘔吐等症狀,血尿也是常有的一個表現。另外,尿路阻塞時,累積在腎臟的尿液易造成細菌滋生使腎臟感染發炎,造成病患發燒、畏寒及腎功能受損,嚴重的話還會發生急性腎衰竭、腎膿瘍、敗血性休克等問題。
尿路結石的治療依據結石的位置、大小、成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1.保守藥物治療:一般而言,小顆的泌尿道結石(<0.4cm)90%皆會自行排出,病患只須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反之,大於1cm的結石自行排出的機率較低,需採取較積極的治療,避免腎臟受到傷害。【右圖:小於0.4公分的泌尿道結石90%皆會自行排出】
2.體外震波碎石:體外震波碎石為常使用且最不具侵入性的治療方式。運用電擊或電磁場產生的震波將結石震碎,無傷口、不須麻醉、不須住院治療,在門診就可治療完成。治療後病患須配合大量飲水及症狀緩解藥物,讓震碎的結石自行排出。此種治療方式對1cm 以下結石的治療效果非常好;肥胖或是結石太堅硬、位置不佳的患者治療效果較差;而孕婦、有凝血功能異常、動脈瘤或急性感染患者,則不適合接受震波治療。
3.硬式輸尿管鏡碎石:震波治療無效或不適合震波的輸尿管結石,就會考慮輸尿管鏡碎石手術。將輸尿管鏡從尿道進入達輸尿管結石處,使用雷射將結石擊碎再夾出體外,所以是一種無傷口、安全的治療方式。但由於需要麻醉,建議病患住院接受治療。
4.經皮腎造廔取石:顧名思義,此種手術方式必須從背部製造一個至腎臟的通道,再放入腎臟內視鏡,把腎結石擊碎後夾出。由於須在背部與腎臟製造開口,相較於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此種手術出血量較大,住院天數較長且術後恢復時間也較長。一般會建議使用在>2cm的腎結石、複雜型腎結石(如鹿角型腎結石)、質地太硬且體外震波無效的結石或腎盞憩室結石。
5.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近年來由於手術器械的迅速發展,如病患同時具有腎結石及輸尿管結石,可以直接改採軟式輸尿管鏡手術進行治療。軟式鏡與硬式輸尿管鏡一樣同為無傷口,從尿道處置入內視鏡進行手術,但兩者的差異為軟式輸尿管鏡可彎曲,可進入到腎臟尋找結石病並使用雷射擊碎結石夾出體外,是目前非常盛行的手術方式。
尿路結石治療後5 年內的復發率高達50%。魏汶玲醫師提醒您,預防尿路結石復發須注意:多喝水,每日尿量2,000cc以上;適當的鈣質攝取;定期運動,控制體重、控制尿酸,避免成為代謝症候群;避免攝取過量的維他命C或維他命D;減少動物性蛋白攝取;定期回診追蹤。
近來,雖COVID-19疫情盛行,還是提醒民眾若有腰痛,並有噁心、嘔吐、血尿的症狀,請儘早就醫,避免發生嚴重的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國民醫院泌尿科除了體外震波碎石的治療,亦可進行各類內視鏡碎石手術,為病患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文/新國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