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楊小姐半年來不論空腹或是飽食時都偶有左下腹疼痛情形,因擔心大腸病變曾在診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檢查結果無異常;又擔心是婦科疾病看過幾次婦產科門診,檢查結果也都正常。
後經新國民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倬瑋醫師問診後了解,這幾個月排便次數從1天1次變為3天1次,糞便形狀也變成硬硬的顆粒狀,最後診斷為大腸激躁症合併便秘型,經過飲食衛教以及藥物調整,腹部疼痛以及便祕的情況都大幅改善。【左圖:新國民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倬瑋醫師】
臺灣大約每5人就有1人有「大腸激躁症」的困擾。大腸激躁症為腸道的功能發生異常,無法藉由影像檢查、生化檢查及胃腸鏡檢查來解釋其現象。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包含:
1.反覆發作的腹痛:疼痛部位沒有一定,可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通常解便後腹痛會緩解,一旦壓力及焦慮嚴重時症狀加重。
2.排便次數改變:每天排便1次變成每天排便3次,或是變成每週排便小於3次都是有意義的變化。
3.糞便形狀外觀改變:型態變為顆粒狀羊便便或是軟便、水便等。當長期反覆腹痛合併以上症狀時,就有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在作怪了。【右圖:腹部疼痛反覆發作,可能是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依症狀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和便秘及腹瀉混合交替型,目前醫學上認為可能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精神壓力及中樞神經系統失調,由於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失衡,導致腸道蠕動、收縮的功能異常,過強的表現導致腹瀉,反之則便祕;其二是敏感度異常,腸道忍耐力下降,輕微的刺激就會感受到腹脹以及疼痛,也有研究提到腸內細菌的影響導致腹瀉以及症狀的加劇。
糞便有血或是潛血反應陽性、黏液便、貧血、發燒、糞便形狀改變、糞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有便意,想上又上不出來)、慢性便秘或腹瀉,家族有大腸癌病史,過去檢查有大腸瘜肉等,有上列症狀時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林倬瑋醫師表示,如果沒有腸道器質性的病因,藉由藥物控制、壓力釋放、飲食調整就可以改善大腸激躁症。(文/新國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