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護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高靖秋:護理可以不理不睬,也可以不離不棄

「我不是那種景仰南丁格爾、從小就立志當白衣天使的人。」身為臺灣最大也最具代表性護理團體的領導人,高靖秋這番話難免讓初次見面的人感到訝異,但這也凸顯她直爽、毫不矯飾的真性情。

高靖秋是中華民國護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在臺北市承德路一棟大樓的辦公室裡,她侃侃而談40年來投身護理工作的點點滴滴。【右圖:中華民國護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高靖秋】

出身雲林虎尾鄉下的她,自小成績不錯,國中畢業後,跨縣考上彰化女中,和成大護理部主任張瑩如是高中同學。她的家境並不好,父親是在外打拚的工人,母親則是尋常的家庭主婦,光靠父親微薄的收入要養活五個孩子相當不易,這也讓從小懂事的她參加大學聯考時,打定主意以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為第一志願,一來公立學校學費較便宜,二來畢業後可安安穩穩當個生物老師,賺錢貼補家用,沒想到事與願違,她沒考上師大生物系,只好鼻子摸著乖乖到臺北醫學院(臺北醫學大學前身)護理系報到。

「護理系真的不是我的第一志願,」高靖秋說,「我不是那種從小就立志要當南丁格爾的人,但既然都考上了,就只好把它念完。」這種有點像阿信的認命個性,陪著她從校園走進臨床護理場域,和病人面對面接觸久了,倒也從中找到一些快樂和成就感,慢慢喜歡上護理這個行業。

當年的大學護理系不多,北醫護理系畢業生出路寬廣,就算要到臺大及臺北榮總工作也沒問題,但當時的護理系主任顏貴紗告訴高靖秋,北醫附醫的護士大都畢業自護校或護專,相較下她的學歷較高,如果能留在自己的附設醫院工作,以後可以從事教學,她也因此被說服而留下來。

沒想到這一決定,竟讓她在北醫體系一待就是40年,從未離開。高靖秋最早是在北醫附醫大外科系的骨科工作,學姐都對她很好,她也在學姐們的帶領下,學到很多臨床護理的實務經驗,其中幾個案例對她影響既深且遠,即便數十年後的今天,她仍記得一清二楚。

北醫附醫當年只有一棟七層樓的建築,量體不大,五樓並沒有獨立的病房和衛浴設備,每個大病房裡,七、八張病床擠在一起,她負責照護的一名皮膚癌病人身上傷口化膿,不時發出陣陣惡臭,難免引來其他病人及陪病家屬嫌惡的眼神。不捨之餘,學姐和她把一間堆滿雜物的房間整理出來,擺張病床,再把那名患者移進去,每天為他換藥。

即便如此,那名患者依舊一臉冷漠,也不講話,但學姐不以為意,每天總是邊換藥,邊和他說說話,一如對待自己的親人。有天,她們一如往常為他換藥,只聽他突然脫口說出「謝謝」兩字,讓毫無心理準備的她既震撼又驚訝,原來護理工作也可以做到讓別人發自內心的感謝。

高靖秋從此明白,護理可以不理不睬,也可以不離不棄,就看妳怎麼做。有了那次經驗,她習慣學會以更多的同理心去照護病人,包括留意他們的個人衛生,如果病人真的做不來,除了幫忙刷牙、洗臉和擦澡外,有時還兩、三天洗次頭,讓他們舒服些。

在那個觀念還相當傳統而保守的年代,民眾習慣幫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家人辦理出院手續,留一口氣搭救護車回家。那時高靖秋還很年輕,常自告奮勇上救護車,邊擠壓氧氣袋,邊陪那些臨終病人回家,不僅看盡人生百態,也經歷很多感人故事。

其中有個才40歲左右的壯年病人,就讓她感觸很深。病情惡化後,那個病人整個人腫到變形,家屬辦妥出院手續後,救護車半夜一路呼嘯南下,清晨來到他位於雲林二崙的老家,只見出門迎接的是七十多歲老父,以及他那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年幼孩子。

進了廳堂,高靖秋依例拔掉氣管內管,確認對方已安然離世。甫喪夫的妻子隨即端出一臉盆水,以及一套西裝和襯衫。遺體擦拭乾淨後,因太過腫脹,不管妻子再怎麼使力,也沒辦法幫他換上衣服,高靖秋二話不說,當下出手協助,讓他體面地走上最後一程。

這麼一折騰,多花了些時間,難免惹得救護車司機不太高興,面有慍色,但高靖秋就是不捨孤兒寡妻獨自面對至親死別的那份淒涼,對自己多做的那些事無怨無悔,歡喜承受。

或許就是多了份常為人設想的體貼,這一路走來,雖有些辛苦,卻也常獲得病人、家屬及醫護同仁滿滿的回饋。

二十年前,曾有多次被挖角離開北醫的機會,幸虧在恩師盧美秀教授和張淑華主任的勸導下,才讓北醫沒有失去這位優秀的人才。回首來時路,雖不可思議,她卻從不後悔。高靖秋說,人生有三大遺憾,一是不會選擇,二是做錯的選擇,三是既然選擇了,卻沒有堅持自己的選擇。她慶幸這一路走來,並無遺憾。

繼續留在北醫,這當然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人,卻也因為這些不變與堅持,高靖秋從護理師、助理護理長、護理長、督導長、副主任到主任,都待在護理第一線,進而升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後來更上層樓接任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成為全國18萬護理大軍的領導人。更在2021年榮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一職,成為北醫人的榮耀。也因為接下這個職務,她才有機會以更宏觀的視野,親身參與對抗新冠肺炎這個百年大疫的艱苦戰役。

2019年底爆發流行以來,新冠肺炎在短時間內即蔓延全球,造成2億多人感染,近500萬人死亡。臺灣的疫情相對平穩,她認為應歸功於深刻記取2003年那場SARS重大疫情的慘痛教訓,並化為行動;此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訊透明,決策明快,地方政府全力配合,加上民眾又有極佳的公民素養。【左圖:抗SARS成果斐然,高靖秋(左)代表晉見蔡英文總統(中)】【右圖:新冠疫情來襲,站在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堅守本位,也成為抗疫的幕後英雄】

當然,全國醫護人員無怨無悔的全力配合,也功不可沒。高靖秋表示,儘管臺灣約30萬人領有護理師證照,但有人走入家庭,有人轉行,有人對護理工作不再感興趣,目前有執業登記的才18萬人,人力勉強打平,但2021年春夏之交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突然大幅增加,全數湧入醫療院所,照護人力就明顯不足。

所幸在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登高一呼下,不少已離開職場的護理人員重回醫療現場,甚至部分在職者利用休假日主動協助疫調等工作,適時補足人力缺口。

如此無懼病毒威脅的英勇表現,高靖秋深以為傲,但她認為這不是偶然,而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必然。從921大地震、高雄氣爆、臺南大地震、八仙樂園塵爆、花蓮大地震到臺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護理人員無役不予,從未缺席,無日無夜地搶入災難現場救人,才打造出如此強大而動人的團隊。

也因此,身兼總統府國策顧問的她常提醒政府要善待護理人員,否則將是國家的損失。她舉攸關照護品質的護病比為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位護理人員約照顧4至5名病人,反觀臺灣每位護理人員平均照護病人數則遠高於此,醫學中心約9人,區域醫院約12人,地區醫院約15人,如果有天再爆發類似新冠肺炎這種重大流行疫情或災難事件,人力將更顯不足。

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方興未艾,無疑為人類帶來全球性災難,臺灣的表現相當平穩優秀,這是醫護人員和所有國人攜手努力的成果。高靖秋相信,如果能落實更合宜的護理工作環境,臺灣的表現將會更亮麗且精彩。(文/節錄自《北醫人》NO.19封面專題)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友訊息。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