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醫師陳克華,斜槓人生,創作出一個個驚喜

要怎麼形容陳克華這個人?除了大家熟知的眼科醫師及詩人之外,作詞家、畫家、攝影師,花藝師以及裝置藝術家,也都是陳克華的多重身分,不難看出他是個腦筋轉得飛快,一刻也停不下的人。

眼科醫師,是絕大多數人對陳克華的既定印象,這是他的職業,打從考上臺北醫學院(臺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系那天起,這個印記就已掛在身上,無從改變,而他也樂在其中,至今不悔。

至於執筆寫詩,則是他一輩子的興趣。2021年10月,一口氣出版了《戴著口罩唱歌》、《零點零零》及《無醫村手記》這3本詩集及散文作品,同時也在長期合作的藝廊舉辦一檔畫展,算是給自己60歲生日一份豐盛的禮物。【左圖:臺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任陳克華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21屆)校友】

〈戴著口罩唱歌〉是2003年SARS大流行期間他寫的一篇詩作,感慨人類身處疫病流行下一籌莫展的困境,沒想到十幾年後,冠狀病毒捲土重來,2019年末爆發的COVID-19大流行更強更猛,全球無一國家倖免,不難看出人類在小小病毒前的徬徨與脆弱。他在這本詩集的序文中寫道,自從新冠疫情起,經常走在路上看到掉落的口罩。像從人臉上落下的一片葉子,還帶著主人的表情。那表情是擔憂,是驚懼,是警戒,是無助,是茫然不知所措。

接在序文後的第一篇詩作〈病毒大師開示〉,他說,「……此際病毒如恆河沙數的星體圍繞你 以為你是宇宙中心但其實 你崩塌成一個黑洞 吸納全人類的恐懼 連一絲微渺希望的光也無法逃離……」。道盡人類面對新興傳染疾病的驚恐無 助,而這也提醒我們應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別再成天喊著人定勝天。

敬畏大自然,回歸本性,其實也是陳克華的本質信念,至今出版50幾本詩集、散文、繪本和珠珠裝置藝術作品集,全都出發於此。說到繪畫,他笑說,根本是無心插柳的一場美麗誤會,1997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時,為了打發隻身在外的孤寂,開始拿起畫筆畫油畫,3年後學成返國,行李箱多了20幾幅作品。

只不過,油畫的油彩乾得很慢,常把家裡搞得既髒又亂,他才放下畫筆,改拿相機,並將一張張攝影作品結合粉彩這個媒介,創作出色彩斑斕的複合媒材作品。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爆發結合地震、海嘯及核災的世紀性災變,位於臺北市麗水街的M畫廊廣邀藝術家各提供一幅畫作義賣,並將一半所得捐給當地災民,陳克華也共襄盛舉,從此和畫廊負責人成為好朋友,每年10月應邀在那裡辦畫展。

為了那場有點像生日派對的展出,陳克華的創作領域也從油畫、粉彩,一路擴展到電子版畫、壓克力畫作及珠珠裝置藝術,充分展現他不拘泥於傳統,多元而豐沛的創作能量。

他清楚記得,是在56歲生日那天開始所謂的「珠珠藝術」,分別從文具店、大型批發店、跳蚤 市場、後火車站及臺北地下街購買紙板、串珠、水鑽貼和紙黏土,開始「客廳即工廠」的手工藝。

和大多數人只是把一顆顆珠珠串成貓狗熊等可愛動物不同的是,他除了串珠之外,還把這些珠珠黏在各式各樣的物件上,比如球鞋、高跟鞋、玻璃罐、酒瓶、手提包、馬克杯、手機、平板電腦及塑膠玩具酷斯拉,包羅萬象無奇不有,卻也創造出饒富趣味的視覺效果。【右圖:陳克華的珠珠裝置藝術作品,展現充沛的創作能量】

玩到一個極致,他甚至不用珠珠,改以刀叉、曬 衣夾、牙刷、小熊玩具、飛機、羽毛和鹹蛋超人等各式塑膠玩具為素材,黏貼成一幅五彩繽紛的作品,充滿天真歡樂的童趣,看得人心情舒坦,美好得像晴天。

2020年11月出版的《近珠者—陳克華珠珠裝置藝術》這本作品集中,他坦言自己在珠珠裝置藝術本質上的「俗」與「不避傖俗」,正符合西方普普風格的「俗艷」,或許有他想藉此填滿人生的那份想望。

從醫學出發,並在文學、攝影、繪畫、插花及裝置藝術等不同領域玩得盡興,對外界充滿好奇的他,當然不會自限於此,今後還會一路驚奇下去。回首前塵,陳克華認為,出櫃及父親意外過世是人生兩個轉捩點,影響他的個性、人格及創作 相當深遠。出櫃,讓他海闊天空,不再負荷,從此人生進入另一個層次;父親的突然離去,則讓他對生死有更哲學性的思考。【左圖陳克華(右)曾獲新聞局金鼎獎最佳專輯獎,與主唱人王芷蕾(左)合影】

就因如此,年逾六旬的他對年輕人多了一份使命感,陸續在臉書發表〈六十感言〉系列詩作。他解釋,自己是個單身同志,上有父母,下卻無弟妹及子女,生命中缺了一塊,加上對時下年經人又有種難以形容的距離感,因此才決定撰文分享經驗。

他在〈墜落並不是件壞事〉這篇感言中寫道,「掙扎高飛了大半輩子 突然聽見有人說 掉落一個洞 是件美好的事 只要 這個洞 沒有底」。既是自況,也勉勵年輕人別拘泥於某些世俗規範,勇敢向前走。

對於目前仍在校園的北醫學弟妹,他則提醒要常保一顆好奇心。他形容人體就像顆洋葱,剝了一層,還有一層又一層,很有層次感,唯有對人保持永無止境的好奇心,才能找出病灶,解除他們的苦痛,成為真正的醫者。(文/文/轉載自《北醫人20》〈北醫人故事〉)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友訊息。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