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南三大醫學大學北醫大、中國醫、高醫,共同聯手展現創新醫療能量!

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11月22日於高雄市亞灣新創園,共同舉辦「2022三校聯合技術發表暨新創商機媒合會」,串聯三校優質研發技術,展出多項吸睛的創新醫材與智慧醫療亮點,希望藉此搭起產學研交流橋樑,化潛力為商機,為臺灣生醫產業再創佳績。

面臨全球老化、醫護人才短缺及一波波疫情的衝擊下,許多隱藏在校園的創新醫療技術,正等待產業界挖掘與商轉機會,今年首度串聯三所醫學大學舉辦的「聯合技術發表暨新創商機媒合會」,精銳盡出,並與臺灣生技產業、創投及國際加速器與新創團隊共聚一堂,分享自家產品與技術優勢,建立產學交流管道,擴大商轉機會。

臺北醫學大學林俊茂事業長表示,近年來北醫大積極投入先進醫療技術研發,且著重教師團隊的技術商轉與新創輔導,目前已累計成立22家衍生新創公司,包括癌症新藥開發、精準檢測、生醫器材、人工智慧醫療與保健食品等領域。透過這次技術發表媒合會鏈結業界,將潛力團隊的創新醫材技術能量轉譯為可行且具有高價值的產品開發與商業模式。【左圖:臺北醫學大學林俊茂事業長】

中國醫藥大學林殿傑副產學長指出,中國醫希望創造多方共贏的未來,讓學校研發技術成果,從研究端應用評估到量產的生產端,因此藉由教授的專長組合7大特色團隊,同時建構6大檢測及開發平臺。據此創造學校、教師、醫師及產業多贏的互惠互利模式,迄今已有超過200項技術進行移轉,並成立14家衍生新創公司,其中已有超過5家上市櫃公司。【右圖:中國醫藥大學林殿傑副產學長】

高雄醫學大學吳登強副校長表示,臺灣醫療的高水準有目共睹,尤其是醫學大學具有優秀的研發能量與充沛的醫療資源,本次活動特別串聯北、中、南三大醫學大學,共同展現各校多年努力的研發成果,也藉此吸引產業界鏈結創造商業價值。高醫大具有一校五院豐沛的醫療資源與研發能量,透過資源跨域整合扶植特色領域,包含新藥開發、智慧醫材、創新醫材與再生醫學等,迄今已成功扶植5家衍生新創公司。【左圖:高雄醫學大學吳登強副校長】

本次聯合技術發表,展出多項跨校跨域合作的技術成果,並邀請臺灣生技產業、創投及國際加速器與新創團隊齊聚一堂,透過本次商機媒合會突破地域限制,搭起北中南的產學研交流橋樑,化潛力為商機,為臺灣生醫產業共創佳績。北醫大的展出成果有:

多醣類抗沾黏產品之多樣劑型開發與商品化:為解決手術後沾黏狀況,臺北科技大學方旭偉教授及雙和醫院陳致宇醫師共組臨床需求解決方案團隊,開發以物理阻隔方式的「多醣類抗沾黏粉末劑型」,可用於外科/骨科手術、腹腔/婦科手術、內視鏡手術等,術後沾黏造成小腸阻塞、骨盆腔發炎、術後疼痛及不孕等嚴重併發症。

智慧內視鏡光學影像系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孟晃醫師與北科大張正春教授,共同開發「人工智慧光學影像系統」,以解決骨科脊椎內視鏡手術血液屏障的問題為目標,現階段技術已可精準找到出血點並止血,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醫療品質。【右圖:北醫附設醫院吳孟晃醫師與北科大張正春教授,共同開發「人工智慧光學影像系統」】

癌因性疲憊智慧監測與通報平臺:為有效的監測癌症患者疲憊等心理狀況,北醫大護理學系黃采薇教授團隊開發一套智慧穿戴裝置,可居家使用並能及時通報患者疲憊等資訊,讓醫師方便追蹤患者狀況,優於現階段透過問卷方式等評估,有效控制癌後病情發展及追蹤,可望為精準照護新增一大利器。

溫度敏感性水凝膠應用於皮膚化學灼傷癒合治療:為有效解決皮膚化學灼傷的治療,因化學溶液有著高致命接觸毒性,將使皮膚組織蛋白質變性、鬆弛,最終導致壞死。萬芳醫院黃書葦團隊研發出一款溫敏水凝膠,塗抹於灼傷皮膚上,可有效降低游離酸性物質繼續往組織與血液中擴散,加速傷口癒合及皮膚表面的穩定性。(文/事業發展處)【下圖:北醫大、中國醫、高醫北中南三大醫學大學,強強聯手展現創新醫療能量】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