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陳威達醫師指出,左心耳封堵術也可降低中風風險

不少患者被診斷出心房顫動之後,醫師會建議他們服用抗凝血藥物。但其中少部分的患者,卻又會因為服用抗凝血藥物而產生了出血的併發症。這時候,患者往往會覺得十分的焦慮,到底該怎麼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心房顫動是什麼開始談起。

心房顫動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這種心律不整會大幅提高患者中風的機會。在一般的心房顫動的病人,如果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無力、年紀較高、其他的心血管疾病或是之前已經中風過,那麼發生中風的機會就會相當的高,在某些特定的患者,每年的中風率甚至會高達15%。而心房顫動容易導致中風的原理,就是因為心房顫動時,心房內的血流緩慢,容易在特別緩慢的地方(即為左心耳),產生血栓。而這些血栓,如果不幸進入血流,就可能會造成血管堵塞的併發症,當然我們最擔心害怕的,便是腦血管的阻塞,也就是缺血性中風。【右圖:北醫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陳威達醫師】

因此,抗凝血藥物的服用,是降低中風發生率的最好方針。服用抗凝血藥物,可以使心房內不要產生血栓,進而降低中風率至每年約1~2%。因此,規律的服用適當的藥物,可以說是心房顫動患者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治療。但吃了抗凝血藥物就一切沒問題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抗凝血藥物可能會在某些病人身上帶來出血的副作用,小則輕微的皮下出血,大則嚴重的顱內出血。在利用藥物避免中風的同時,病人可能同時付出了出血的風險。過往,醫療科技對於這樣的病人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繼續用藥可能會帶來持續甚至惡化的出血,不繼續用藥則可能會提高中風的機會。如此,患者就陷入一種兩難的局面。【左圖:患者除了服用抗凝血藥物外,現今還多了左心耳封堵術的新選擇】

有賴醫療科技的進步,左心耳封堵的問世,替這樣兩難的患者帶來了曙光。如上所述,心房內的血栓,特別容易生成在血流緩慢的地方,也就是左心耳。研究顯示,即使不長期使用抗凝血藥物,心房顫動患者在經過左心耳封堵術之後,其中風的機會跟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是相當的。因此,對於因為服用抗凝血藥物而產生出血副作用的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術,並在術後停止使用抗凝血藥,就可以達到既不會再出血,也不會提高中風機率的目的。

雖然如此,左心耳封堵術是一個侵入性的手術,必然會有其相對的風險,因此左心耳封堵術並不適合全面取代抗凝血藥物的使用。但對於無法順利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患,左心耳封堵術則提供了一個很優秀的替代方案。此外,有些病人雖然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沒有產生出血,但卻很不幸的依舊發生中風。這些人也應該考慮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之外,額外接受左心耳封堵術,可以更降低中風的機會。

左心耳封堵術只需要在鼠蹊處進行一個大約直徑0.4公分的穿刺,將封堵器置入左心耳,完成封堵即可。患者身上只會有一個穿刺的針孔,術後第2天即可拆線下床活動。病人也只需要住院3~5天即可出院。本院是一間珍惜每個生命的醫院,我們不願意放棄對任何一個心房顫動患者的照顧。在標準的抗凝血藥物治療之外,尋求一個方法來照顧因為抗凝血藥物而出血的患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對於每位患者的承諾。(文/陳威達,北醫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