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每次只要緊張就會肚子痛,一天要上好幾次廁所,都不敢跟朋友出門,怎麼辦?」「醫師,我常常肚子痛,去蹲廁所,好幾天也都解不出來,肚子常常悶痛。」
在消化內科門診診間,時常可以聽到病友們類似的困擾。現代社會生活步調緊湊,不管是學生,上班族,或者是身兼照顧老小的中壯年族群,往往一早起床就得匆忙出門,往往連早餐或是一整天當中大腸最有「力氣」的時光都匆匆錯過,或者相反地,時常為跑廁所所苦。
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顧名思義,是指大腸蠕動異常的一種功能性疾病,可能是大腸過度敏感的「腹瀉型」大腸激躁症,或者是大腸過度不敏感的「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者是腹瀉與便秘交替的「混合型」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目前被認為是大腸與神經系統(包括腸道神經系統與大腦)溝通協調出了問題的疾病。【左圖:雙和醫院消化內科李宗錞醫師】
醫師通常如何診斷大腸激躁症呢?因為腹瀉或者是便秘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腸道病變所引起,所以醫師通常會詢問瞭解腹瀉、便秘,腹部不適的症狀,時程多久,誘發的原因,排便的樣態情況。也會需要了解是否有其他症狀,例如大便帶血、黏液便、體重減輕、長期腹痛,發燒等症狀。在經過身體檢查之後,可能會安排抽血或糞便檢查。如果有臨床上的需要去排除大腸腫瘤或大腸發炎的情況,醫師可能會建議全大腸鏡檢查。【右圖:大腸激躁症有腹瀉型、便秘型與混合型】
在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面,建議採用全方位的治療策略,包括生活習慣的調整,盡量能稍微早起,建立早餐後足夠時間排便的生活習慣,降低並調適生活壓力,適度運動(慢走或是瑜伽),充足睡眠,充足的水分攝取,飲食紀錄並且減少容易脹氣的FODMAP食物(例如小麥麵粉製品、穀物食品、大蒜、洋蔥、蘆筍、花椰菜、韭菜、蘑菇、豌豆、豆類食品、高果糖水果、牛奶、優格等)。藥物方面,醫師會針對不同的症狀例如腹瀉、便秘、腹痛,而給予對應的治療。整體而言,大腸激躁症在病友與醫師相互合作之下,有機會能重建大腸功能的規律性與「腸」治久安。(文/李宗錞,雙和醫院消化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