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月有多位校院主管榮陞一級主管,除了蔣永孝教授榮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第二任院長外,藥學院由張偉嶠教授接任院長,資訊處由葉雨婷編纂接任資訊長、總務處由張正恆專門委員接任總務長、公共事務處由許倍甄接任公共事務長、人體研究處由黃俊仁教授接任人研長。
▓藥學院:張偉嶠院長
張偉嶠院長於1999年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2001年畢業於成功大學藥理學研究所,2007年於英國牛津大學生理遺傳暨解剖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教育部留學獎學金),接著於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因體醫學中心完成博士後訓練、任職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基因體醫學科,2012年回到母校藥學系任教臨床藥物基因體暨蛋白質體學程主任(7年)。【右圖:藥學院新任院長張偉嶠教授】
張院長表示,他是個喜歡思考、獨處、寫作的人。因不常常參加社交聚餐,校園內認識他的老師或許不多,但對於藥學界而言,他並不算是新人,他曾經任職於衛生署藥政處(2002)、擔任過台灣藥學會秘書長(2016)及台灣藥物基因體學會理事長(2020);對於藥界的人事物,他也相當嫻熟,若以藥品的生命週期來看,從藥理、毒理學術探索、臨床試驗與藥品查驗登記、藥品許可證審查、健保藥價審查政策、一直到醫療費用審查與給付核刪及藥物不良應監視。張偉嶠教授近年分別服務於衛生福利部生技法規策略諮議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藥學暨中醫藥學門召集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食品藥物管理署精準醫療分子檢測產業實驗室(LDTs)審議委員會、食藥署再生醫學諮議委員會、中央健康保險署藥物審議委員會、衛福部全民健保爭議審議委員會、藥害救濟基金會董事會……等,院長指出這些經歷恰好就是藥品的生命週期,而這些歷練讓他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勇氣與人脈。
擔任藥學院院長職位,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影響力跟親和力。影響力就是「對外」的交流能力:與政府、藥廠、藥界、學校溝通對話的能力,除了申請政府經費之外,就是校友藥業的募款與經驗分享,盡可能把資源找進來。親和力就是「對內」凝聚共識的能力:能夠勾勒出一個願景,把事情講清楚,讓同事們喜歡一起做事,並相信可以跟我一起做事。日後將帶著使命感還有一份情懷,催生出不同系所對於藥學院的認同與文化。
未來,張院長在藥學院將特別著重4項工作:
1.藥學博雅教育:讓人文貫穿藥學教育過程,愛護小動物、投入弱勢關懷、參與公共事務,學習邏輯思考以及學習如何表達善良與愛。不要成為只是會考試、只會寫paper的機器。如果不懂的尊重別人,再會考試讀書也是野蠻人。
2.大學生必須真正學到東西:國考執照就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最好文憑,頂著北藥的頭銜,他們必須是同儕口中的藥物專家。
3.維護品牌的榮耀:北藥擁有悠久的優良傳統,這塊招牌就是在社會上的信用,信用是不可以打折的,師生必須好好珍惜與維護。
4.深化北藥校友及退休教職員工的連結:校友與退休教職員是北藥最珍貴的資產,未來將以網路方式把藥學院的校友及退休教職員聯繫起來,建立業界導師制度。同學即便畢業了,與北藥的連結一直都還在,學長姐的溫暖也不會離開。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上述這4件事情,就是樂善公益、真材實料、品牌運營與終身保固。最後,張院長強調,學院應該是年輕人的家,學院也是老師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大學教育是一種思想的傳遞,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因為我們的努力與付出,下一代可以越來越好,我們的社會可以變得更好。因此,大學老師是一份具有使命感及幸福感的工作,我們一起加油。(文/藥學院)
▓總務處:張正恆總務長
張正恆總務長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於北醫大體系服務22年,期間先後擔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資材組組長、事務組組長,北醫大事務組組長,雙和醫院總務室副主任、主任及永續發展室主任,並於2022年起擔任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醫院工務暨醫學工程發展促進會幹事。
過去經歷主要在醫院總務單位服務,在雙和醫院服務期間將總務後勤管理,導入智能化後勤系統,如:傳送管理系統、清床管理系統、職工管理系統、醫工暨工務修繕管理系統及衛材UDI管理系統等,提升總務後勤管理效率及病人安全。於雙和校區興建時,負責後勤總務維運規劃,包含:後勤人力、設備維護及維修、門禁管制、空間管理、停車管理、商場管理、植栽維護等。並於2023年榮獲衛生福利部「第1屆行政人員優良獎」的殊榮。【左圖:總務處張正恆總務長】
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期間,規劃醫院門禁TOCC動線、建置篩檢站及負壓艙組合屋搭建及負壓手術室、負壓隔離病房無障礙設施、專責病房防疫動線改裝、儀器設備統籌分配、監控防疫物資等後勤事宜,也是抗疫重要後盾之一。
其於2022年擔任雙和醫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環境組執行祕書,且取得ESG永續規劃師認證,負責醫院能源管理及淨零碳排政策的推動,期間導入臺電需量反應、頂樓平臺建置太陽能綠電、閃發蒸氣回收系統及電梯能量回饋裝置等,並於2023年5月通過溫室氣體盤查(ISO 14064),並規劃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的導入。關於循環經濟的推動,除了持續執行生物醫療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於2023年執行內部循環經濟模式,將HDPE、LDPE塑膠類回收後,委託專業廠商製作成100%再生塑膠垃圾袋供院內使用,協助醫院獲得「第4屆臺灣循環經濟獎」的殊榮。
過去在醫院總務管理上,協助醫院導入智能化系統及節能減碳環境永續措施,提升總務後勤與能源管理的效率,今後也將過往醫院經驗及貢獻,把永續發展、社會責任帶入校園,除了繼續維護北醫大年輕學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外,更全力推廣北醫大體系永續精神。(文/總務處)
▓公共事務處:許倍甄公共事務長
許倍甄公共事務長於2006年取得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學位,2007年完成英語教學實習並取得證書,2008年於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TAITRA)進修並取得證照,而後分別在學界及業界任職;2018年錄取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第1屆高階經理班並取得證照,由於兼具有創新事業、國際視野、AI應用的跨領域前瞻思維,同年也以榜首錄取臺灣大學創業創新管理碩士班(EiMBA),並於2021年取得碩士學位。【右圖:公共事務處許倍甄公共事務長】
人文背景出身,加上對「向世界宣傳臺灣」抱有熱忱,因此2017年以前,主要在國立臺灣大學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並在策略夥伴計畫草創期,為臺灣大學建立與德國漢堡大學的深度合作範本。而後受命開創校園國際品牌、擔任全球品牌管理總監、對校內進行整合、對外進行宣傳。期間帶領團隊首創校園品牌原創設計紀念品,成為學界領袖交流的暖場話題,並以親民價格在首年便取得百萬營業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許倍甄公共事務長也開啟其人才培育之路,在學生大使培育、行政人員職務精進工作坊陸續擔任講師,並在2017年獲得臺灣大學的優良服務人員榮譽。
然而,人才培育為學術與產業界的共同責任,因此近年許倍甄公共事務長也轉向業界服務,了解實務的人才需求條件、接軌學業界的資訊與期待落差。先在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擔任人資部經理,負責臺灣校園招募策略,期間積極辦理師生至企業參訪,藉由互動歷程推廣雇主品牌、以差異化策略與其他知名事務所良性競爭;同時建立新人線上簽訂勞雇契約流程,提高部門工作效率。而後在聯發科技擔任人資部副理一職,期間主責全球菁英人才的選、用、育、留;同時致力於跨國溝通與產學合作計畫,協助佈達總部政策與障礙排除。
身為跨領域創新的實踐家,許倍甄公共事務長將藉由過去在學界、業界累積的見識與學習,繼續投入教育產業,將人文思維、溫度、同理心融入其經營管理理念,發揮創新實踐的精神,為北醫大開創品牌超能力。(文/公共事務處)
▓人體研究處:黃俊仁人研長
人體研究處新任黃俊仁人研長,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藥理學研究所博士班,曾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進修並擔任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黃俊仁處長於2017年回到母校臺北醫學大學服務,擔任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麻醉學科教授、醫學院副院長、萬芳醫院研發副院長、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暨麻醉科主治醫師。
人研長為中華民國麻醉科專科醫師,曾任台灣麻醉醫學會理監事多年,曾分別於馬偕紀念醫院及臺北慈濟醫院擔任臨床科部及教學研究部門主管。在學術研究方面,其多年來聚焦重症醫學研究,著重於致病機轉及創新突破性治療研發,現為《麻醉學雜誌》重症醫學領域主編、科技部研究計劃審核委員以及多家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擁有豐富的教學研究及行政服務經歷。【左圖:人體研究處新任黃俊仁人研長】
臺北醫學大學投入臨床試驗創新研究。為提供臨床試驗支持及協助,特成立人體研究處,處內單位包括聯合臨床試驗中心、人體研究審查行政組、資料安全管理組及聯合人體生物資料庫。臺北醫學大學聯合臨床試驗中心為衛生福利部「推動臨床試驗發展」計畫下的卓越臨床試驗中心,也整合國內11家醫院組成「臺北醫學大學臨床試驗聯盟」。人研處期能成為國內外醫藥生技公司最佳合作夥伴,促進臨床醫療創新發展。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臨床試驗將迎來新的發展趨勢。其中最重要的趨勢就是新型態臨床試驗的導入,如:平臺式臨床試驗(Platform Trials)及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s, DCT)。新型態臨床試驗將為臨床試驗帶來顛覆性的發展,有效提升臨床試驗效能,縮短創新臨床治療開發時間,嘉惠更多病患。重要的發展趨勢,還包括:導入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有效發掘創新治療標的,縮短臨床前試驗開發時間;以及新型態試驗設計,廣納多元受試者,參考受試者意見與看法,納入創新數位生物標記,使臨床試驗結果更貼近真實世界,擴大臨床應用性。
新型態臨床試驗趨勢將帶來全新的挑戰。面對挑戰,黃俊仁人研長將與人體研究處所有同仁,協同北醫大相關單位,體系各附屬醫院與聯盟醫院,以及試驗主持人與研究團隊,大家群策群力,在校方的支持及領導下,共同打造臺北醫學大學全新數位化、透明化,效率化的臨床試驗環境,迎接新型態臨床試驗時代的到來。(文/人體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