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Aaron Ciechanover受邀至北醫大演講

本校於2024年4月1日榮幸邀請到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亞倫.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教授於深耕獎座演講,分享其由外科醫師訓練開始進入基礎研究領域,從而做出生化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就是蛋白質降解與代謝機制的心路歷程,以及後續對於醫學與藥物開發上的重要影響。吸引超過數百位校內師生在現場與線上參加,盛況空前。

【上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切哈諾沃(左7)演講後與本校陳瑞杰董事長(左6)、前董事長張文昌董事(左5)、吳麥斯校長(右6)與校院一級主管等人合影】

切哈諾沃教授指出,他博士班的選擇在當時並不熱門,而且少有了解蛋白質代謝領域為研究主題,不跟隨潮流選擇基因與分子生物領域研究,之後證明是很正確的選擇。而他博士班的論文研究,早期就做出其後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之重大發現,也就是包含泛素(Ubiquitin)與相關的E1-E3蛋白複合體,倚靠ATP能量專一性地調控各種蛋白以不同速率降解,這是在當時超出人們想像的機制。此一機制的失控,造成變性或腫瘤蛋白的累積,這是造成人類神經退化疾病與癌症的主因之一。【右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倫.切哈諾沃教授】

他更進一步指出,由基礎研究到藥物開發的過程往往為時數十年之久,從泛素相關蛋白降解機制的發現,乃至根據此機制成功發展出的骨髓癌藥物Velcade,為時約30年。但隨後就有越來越多的相關藥物相繼上市或是開發中。這代表對人類做出真正貢獻的研究之重要歷程。

吳麥斯校長在歡迎切哈諾沃教授時表示,北醫大近年來積極深化生醫研究的量能,同時朝發展為創新型大學的願景邁進,切哈諾沃教授以醫師出發的世界級基礎研究,最終成功轉譯成為醫治人類疾病藥物的歷程,正是本校積極推動的研究方向,同時也是校內師生,尤其是有興趣從事研究的醫學生的最佳表率。【左圖:吳麥斯代表學校致辭歡迎】

切哈諾沃教授在回答師生的問題時,鼓勵學生大膽選擇,而非跟隨潮流的研究主題,投入自己內心真正想回答的問題,假以時日必能做出真正的貢獻。他同時表示自己在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後轉而從事研究的動機,是因為感到病人到達醫院被診斷出疾病時通常已經為時已晚,相關治療通常都只能減緩症狀或部分延長壽命,唯有投入研究了解疾病的機制,才能開發疾病的更好治療或是根治的方式。

他也提到醫師因為對於病人與疾病的第一手觀察與了解,其研究往往可以做出重大的貢獻,例如許多諾貝爾獎與拉斯克獎(Lasker award)得主,都具有醫師的背景。北醫深耕講座首次邀請到諾貝爾獎得主來校演講,今後將邀請更多世界級大師蒞校演講,藉此對師生產生激勵效果,並持續提升本校的學術風氣與能見度。(文/蔡坤志.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圖/研發處提供)【下圖:北醫大深耕講座邀請到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亞倫.切哈諾沃教授蒞校演講後合影】

分類: 前期:建立人才友善校園。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