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頭暈聯合門診,跨科攜手助患者踏出穩健步伐

45歲的王小姐,近一個月來清晨起床時屢感天旋地轉,伴隨噁心、冷汗,甚至無法站穩。原以為只是貧血或壓力過大,直到某天在捷運站跌倒,才下定決心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經檢查後即時施行耳石復位術,並進一步啟動頭暈聯合門診,最終診斷為前庭神經炎合併耳石滑脫。透過專業復健,她成功擺脫頭暈困擾,恢復晨走,重新踏出穩健步伐。

頭暈是一種常見卻複雜的症狀,可能源自耳朵內的平衡器官異常,也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甚至與心血管或自律神經功能等多元病因有關。為提升頭暈的照護品質,北醫附醫由耳鼻喉科、神經內科攜手合作,建立全國少見的頭暈聯合門診,打造「一次到位、高診斷率、高治療率」的照護模式,不僅是檢查的互補,更是臨床判斷的整合,透過共同討論,協力做出最適切的診斷。

以王小姐為例,首次於神經內科就診時,透過病史詢問,發現她的眩暈多與頭部轉動有關,且持續時間短暫,研判是耳石脫落導致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進一步經由「Dix-Hallpike試驗」、「Video Frenzel goggles眼震分析」及詳細的神經學確認診斷,當場為她施行耳石復位術後,症狀明顯改善,患者驚訝地說:「原來困擾多日的症狀,不用吃藥也能處理好!」【右圖:北醫附醫神經內科李薰華主任】

儘管症狀改善,仍須找出病因。患者一個月前首次出現眩暈,可能與前庭神經炎有關,進一步安排至耳鼻喉科聯合門診檢查,確認患者左耳前聽功能障礙合併輕微聽損;困擾多時的眩暈在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攜手下,迅速確診為前庭神經炎合併耳石滑脫。

在跨科照護下,患者不僅症狀緩解,並接受個別化前庭平衡運動訓練,配合前庭平衡運動、規律生活及居家環境改善。幾週後,患者走路更穩、頭暈明顯減輕,也恢復與朋友晨走的習慣,成功擺脫眩暈困擾,重獲日常生活的自信與安定。【左圖:北醫附醫耳鼻喉科林哲玄主任】

如同王小姐的治療過程,北醫附醫頭暈聯合門診中約有30%的患者在兩科合作下,最終獲得明確診斷,有些患者原本被視為單純耳石症,其實是小腦中風或是前庭性偏頭痛;有些則是神經內科檢查未見異常,經耳鼻喉科平衡檢查後才確認為梅尼爾氏症。

臨床上常見頭暈對患者生活影響極大,例如無法正常行走、工作,甚至喪失社交能力,進而導致憂鬱與焦慮等心理困擾。頭暈聯合門診以病人為中心,早期介入與正確治療,不僅縮短診斷時間,也能有效安排平衡運動訓練、藥物或手術等治療方案,讓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耳鼻喉科針對周邊型頭暈或內耳平衡功能障礙的疑慮,可為患者安排平衡系統檢查,包括:
1.聽力檢查:排除或確認是否為內耳病變導致頭暈。
2.重心動搖儀:分析身體平衡能力與控制策略,協助評估前庭功能。
3.冷熱交替溫度刺激檢查:透過溫度刺激耳道,引發眼震反應以評估半規管功能。
4.前庭誘發肌電反應檢查:評估前庭功能。

神經內科針對疑似中樞性頭暈或小腦病變,可進行精密的神經學檢查與影像評估,包含:
1.電子眼震影像紀錄系統:由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執行,即時透過眼震型態辨識是否為中樞性病變,判斷是否可能為中風。
2.頸動脈與經顱都卜勒超音波:無侵入性檢查,評估頸部(顱外)主要動脈血管(內、外頸動脈、椎動脈)的構造及顱內主要動脈(前、中、後大腦動脈及顱內椎動脈)的血流速度,評估是否有動脈硬化及血管狹窄,預測中風風險。
3.必要時安排磁振造影,作為進一步診斷工具。(文/李薰華.林哲玄,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耳鼻喉科主任)

分類: 鏈結未來健康產業。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