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屆台北醫學會登場,國內外醫療專家聚焦5大面向、勾勒未來醫學藍圖

邁向醫療新時代,擘劃醫學新藍圖。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辦的第2屆「台北醫學會」於2025年9月6日登場,以「未來醫學」為主題,近70位國內外醫療專家聚焦:未來醫院、未來診斷、未來醫療、未來臨床試驗、未來醫學教育等5大面向,展現智慧醫療帶動的未來醫院願景,而外泌體、經顱磁刺激等新興療法也在未來醫療論壇成為熱門話題。

台北醫學會研討會今年共規劃26場節目於6個會場同步進行,並邀請來自美國、日本、澳洲、新加坡及越南的9位國際專家,以及國內各醫院、學校與政府機構的60位講者,分享研發成果與實務經驗,並就未來醫學提出前瞻性的思考與見解。
【右圖:北醫大吳麥斯校長致辭】
【下圖: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左圖)致辭及中央研究院龔行健院士分享(右圖)】


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表示,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遠距醫療等新興科技逐步在醫院落實,未來醫院將不再只是傳統的醫療場域,而是結合智慧科技、臨床決策、人文關懷與社區連結的整合平臺。台北醫學會以未來醫學為主軸,正是回應醫療環境快速轉變的重要契機,希望勾勒出更具前瞻性、更人性化的醫療藍圖。


研討會由主題演講揭開序幕,涵蓋未來診斷、未來治療與未來醫院等3大方向。中央研究院龔行健院士以「RNA診斷」分享其研究視角、日本大阪大學Ryuichi Morishita教授則以「醫學創新的挑戰」為題,探討學術界面對醫學創新的挑戰;工業技術研究院鄭仁傑副總經理剖析了智慧醫療照護如何翻轉醫療場域。【上圖:日本大阪大學Ryuichi Morishita教授(左圖)工業技術研究院鄭仁傑副總經理(右圖)分享】

智慧醫院論壇由總統府國策顧問暨成功大學醫學院陳志鴻名譽教授與施俊明院長共同主持,邀請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江清泉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林宗憲副院長分享臨床實務經驗;馬偕醫學大學葉宏一校長及本校臺北癌症中心魏柏立院長共同參與討論。

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暨心臟內科陳志維醫師於會中分享以「血脂決策輔助系統」,提升心臟病病人的照護品質。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居國人10大死因第2及第4位,而高血脂是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提升高風險族群的血脂控制,北醫附醫自2024年起率先導入「血脂決策輔助系統」,由醫務部整合心臟內科、藥劑部、個案管理師與資訊團隊,鎖定出院後的急性冠心症高風險病人,以系統串接病人檢驗數據、診斷與用藥紀錄,依風險分層自動標示未達標個案並提供調藥建議,協助醫師於看診時快速且精準掌握病人血脂狀況及用藥。

陳志維副主任表示,系統導入後,急性冠心症病人出院3個月內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檢驗率由39% 提升至77%,急性冠心症病人出院後1個月的調藥率從6%上升至21%;極高風險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率(<55mg/dL)從19%提升至44.8%,複合降脂藥方使用率亦明顯提升,顯示系統能有效輔助醫師提升決策的品質與效率。【左圖:日本大阪大學Ryuichi Morishita教授(左圖)工業技術研究院鄭仁傑副總經理(右圖)分享】

陳副主任指出,系統的應用不僅讓醫師更快掌握病人血脂狀況,也促進積極用藥調整。未來更將拓展至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管理,並結合健保資料與遠距醫療,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智慧照護。

同時,台北醫學會規劃多場以「未來醫療」為主題的重點論壇:與台灣腎臟醫學會合辦「腎絲球腎炎研討會」,聚焦IgA腎病變的最新發展;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合辦的「外泌體研討會」,探討外泌體在心血管及慢性疾病的應用前景及臨床定位。同時段的「兒童手術─從微創到機器人」論壇,由臺灣與越南專家分享以微創手術治療小兒先天膽道疾病的手術新趨勢。

國際研討會則以近年新興的「腦刺激治療」為主題,邀請哈佛大學、美國臨床顱磁刺激治療學會及澳洲墨爾本蒙纳許大學專家,與臺灣臨床權威共同交流經顱磁刺激在精神醫學的最新應用。透過跨國交流,展現未來醫療在腎臟病、外泌體、兒童手術及腦刺激治療等領域的新視野與展望。(文/北醫附醫)【下圖: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辦的「台北醫學會」,近70位國內外醫療專家共聚一堂】

分類: 鏈結未來健康產業。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